第4部分(第2/4 页)
黄月英给诸葛亮修书一封,由李四和几个家丁带着一些粮食将流民们带走了。
送走了流民,来到黄月英房中,他问她现在一共收购了多少粮食。她说现在不好收购,一共只有470石。
诸葛均说到:“现在二哥在刘皇叔那里,还未得到真正的信任。虽然刘皇叔仗义,会安置灾民的,可是咱们送去灾民还是会令二哥为难,这样,咱们拿出300石粮食,再看你叔父能拿出多少石,就抵香皂货款,由他派人给二哥送去,路上费用咱们来出。”
黄月英满意地看着小叔子,觉得他越来越成熟了。
处理完这一切,回到自己房中,想起可怜的灾民,他不禁满腔悲愤。三国演义时间跨度近100年,该死的军阀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千百万人民带来了灾难。要想实现和平,就只有消灭军阀势力,统一国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只有帮助其中一支力量。从三国中描写的来看,刘备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诸葛亮也是个治世的能臣,何况他还是自己的二哥。
如果选择帮助刘备,必须要发生赤壁大战。只有赤壁大战的结果,才给刘备带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自己目前能做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待赤壁大战后,再帮助诸葛亮。自己都能穿越,历史的走向究竟怎么样,只能到时再说了。
主意定了,心情也豁然开朗。
诸葛均没有军事经验,但他认为没有天生的军事天才,历史上真正优秀的军事大家,大部分都不是学军事出身的。后世开国领袖的事迹人人皆知。就连诸葛亮也不是军人出身。战争经验要靠战争实践积累。
诸葛均将从影视剧中看到的,从各种小说资料中学到的东西,整理成了一套方法,进行实践,在摸索中提高。
他从招募的人员中挑选了30名素质较好的青壮,开始了训练,一方面摸索经验,一方面为自己培养第一批骨干。他仿照后世的叫法,称呼为教导队。
按照自己大学时参加军训学来的作息制度,教导队开始了训练。
每七天休息一天。
每天早晨,10公里越野,从开始的空手,到腿上绑沙袋,直到扛上圆木。逐渐升级。
上午是技能训练,下午是战术训练,晚上还要学习文化。诸葛军几乎全程与他们在一起,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情感。
他将教导队分为三个小队,一队练习长枪,二队练习劈刀,三队练习弓箭。
他训练时要求弓手只练习射的远和准,长枪手只训练刺得狠和准,劈刀手只训练快和准。每个人只训练一招。配合起来却威力极大。
他认为军队不靠个人勇武力量,而要靠集体的配合取胜。例如五个不会武功的长枪兵,配上一个只会射箭的弓手,他这个剑术高手就应付不了。
训练缺少武器。诸葛军打算自己研制,就招募了一些工匠。但是这需要时间,前期的武器如何解决,他还是比较头疼。
这天早晨,刚吃完早饭,家里来了客人,见到他们,诸葛军心里郁闷,随即又高兴起来。
第九章 极品白毫
来人是大姐诸葛英。
这诸葛英嫁给了蒯祺,他现任房陵太守。平时两家不怎么来往,诸葛均随诸葛亮去过大姐家几次,姐夫的态度比较冷淡。所以后来很长时间就没有什么来往,大姐倒是偶尔派人送些东西过来。
倒不是姐夫有多么势利,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乐毅(战国后期的杰出军事家)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蒯祺见诸葛亮家境不太宽裕,曾经好心推荐他出来做官,诸葛亮自然拒绝了。因此蒯祺认为他好高骛远,对他不太看重。诸葛亮当然不会去看他脸色。因此来往更少。
大姐听说诸葛亮到刘备那里做官了,虽然刘备这时还势力很小,但是感到弟弟务实了,她还是很高兴。最近听说市面上很紧俏的香皂,是弟弟家弄出来的,她自己家里也经营着生意,但是不太好。就想看看能否从弟弟这里弄点货,又想念弟弟,于是就有此一行。
对于大姐,诸葛均还是比较亲近的,见姐夫没来,心里还是高兴的。
他和黄月英热情招待了姐姐,几人家长里短的絮叨了半天。对于弟弟家现在如此兴旺,诸葛英十分高兴,夸赞他们持家有方。
最后,诸葛英半开玩笑地说到:“弟妹,小均,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