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页)
12页,童庆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具体到科幻作品而言,其中的科学家形象大多是扁平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天才型
作者把这类科学家塑造成一个天才,智慧远远高于世人。他们大多并不勤奋。但于脑筋飞转之间,便解决了各类问题。而普通人,甚至其他职业科学家,与他们的才智都相去很远,非仰视不可见。
别利亚耶夫笔下的“瓦格纳”教授,就是天才型科学家的典型。他几乎魔术般地完成了各种发明:人脑移植、虚拟现实……凡是疑问,只要请教他就行。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以及一系列短篇中,塑造了一个天才型科学家——丁仪。在《球状闪电》里,中苏两国许多“勤奋型”科学家努力多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仍未能一窥门径。这些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的不懈努力,反衬了丁仪的天才。他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外型颇不令人信服。由于他的理论观点与传统观点相去甚远,合作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相信他的判断。
二、勤奋——奉献型
这类科学家多在小说里“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科学探索的艰苦,以及勇士的顽强。作为人类一般情感的勇敢、坚忍,在他们身上具体地化作对科学探索的不泄追求。
在《地球凌日》中,埃文斯作为惟一幸存的宇航员,明知自己无法获救,时日无多。但因为他能看到“地球凌日”,成为全世界惟一目睹这个宇宙奇观的人。内心里竟然充满了幸福感。整篇作品只是描写在他氧气耗尽前最后一段时间里,如何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地球凌日”。小说中不停地出现倒计时,既是地球凌日现象的终结,也是埃文斯生命的终结。作为科学家,他并没有作出什么发明发现。在他身上,视死如归的豪情,具体地体现在科学领域里。而不是象传统小说那样,体现在战场上。
在《人类之声》中,一群科学家守在一个破旧的射电望远镜观察站里,寻找外星人的信息。这个研究竟然持续了五十年,前后几代人,并且一无所获。在如此寂寞,并且毫无成果的前提下,他们仍然在坚持。作者冈恩用一个记者的口,讲出了这几代人为同一科学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并不是天才,但人类的科学事业确实是以这些勤奋者为中坚的。
三、隐士——怪僻型
这些人过于沉迷于科学中,以至于显得不通人情。当然,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多半选择避世索居。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凡尔纳描写了一个出色的隐士——怪僻型科学家。一颗小行星带着三十六个人离开地球。其中有军人、船员、农夫,商人。他们都急于搞清真相,寻找生存之道,解决面前的危机。只有天文学家罗塞特,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碰撞发生前发现这颗小行星的人,并将它视为自己的行星。能不能回到地球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只有在生命遭到危险时才求救。
小说里有一个很精彩的情节:罗塞特用自己的天才,计算出了加利亚行星的质量、体积、轨道等复杂问题。他当着其他人的面,系统地、骄傲地宣布自己的结果。他讲完以后,没有听别人的议论就独自离开。
“那么这位脾气古怪的学者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精力算这些庞大的数字呢?”本佐夫问。
“不为什么,”塞尔瓦达克说,“这是他的乐趣”《太阳系历险记》32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在《流星追逐记》中,凡尔纳塑造了另外一个隐士型科学家:泽费兰西达尔。他在宇宙中发现一颗金流星,并用自己发明的反引力装置把它拉向地球。人类社会并不知道事实真相,金价暴涨暴跌,到处都是投机狂潮。而引发风暴的西达尔对这些全不知情。他牵动金流星的全部动机就是科学研究的乐趣。而在小说结尾处,西达尔发现有那么多逐利之徒在追逐这颗流星,愤而将它推入大海。
四、偏执型
隐士型科学家言语怪、行为怪,但毕竟无害于他人。有一些科学家因为执着于科学研究,或者某种科学理论,甚至开始危害他人,危害世界。这主浊偏执型科学家。
在《钻石透镜》中,主人公为了得到最适合作显微镜镜片的钻石,居然杀人取货。在《隐身人》中,格里芬为了得到研究资金,不惜害死自己的父亲。在《朝闻道》中,科学家的偏执得到最集中的表现。那些准备朝闻道,不惜夕死的科学家,面对着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妻子儿女的哀求无动于衷。
这些都还仅仅是给他人造成的局部危害,是偶而为之。出于某种理论,向全人类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