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页)
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低潮与亮点(2)
第二节:低潮中的亮点
美国好莱坞传记作家约翰巴克斯特提到电影《回到未来》时曾这样挖苦道:“对于科幻小说作家来讲,闭门造车式地将这种似是而非的时空旅行内容编入犯罪小说中,是他们目前的主要创作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他们都在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争论不休,像‘一个时空旅行者能够遇见他自己吗?‘或者‘‘如果你回到过去,在你父亲小的时候你就把他杀了,那么还会有你吗‘……”《斯皮尔伯格》376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虽然这段文字仅涉及一个主要的科幻题材,但巴克斯特作为“外人”作出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切中要害的。
受其影响,一些主流文学作家纷纷尝试写作科幻文学。代表人物包括沃尔夫、马尔兹伯格、多索依斯、埃芬格等。这股潮流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幻小说的出版已经由比主流文学更困难,变得比主流文学更容易。在某些年份,单本科幻小说的稿酬曾经创造过美国出版业的纪录。
另有一批通俗文学作家也习惯于采用科幻题材。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如《死亡区域》等就是科幻小说。这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六十年代邪教在美国流行的社会现实,许多情节对于经历过伪气功和XX功之祸的中国读者来说都是似曾相识的,很有参考意义。同样喜欢采用科幻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家还有华莱士等人。这显示了一些科幻题材在美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受众面。
但是,科幻文学在美国正统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影响力仍然不够。1980年,美国文学的最高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授予弗雷德里克波乐的科幻小说《杰姆》。但在文学评论界和学术界的压力下,次年便将科幻小说排除在评奖范围之外。不过,在商业文化发达的美国,科幻作家们倒是能够承受这种失落感,他们团结一致,从其它渠道扩大着科幻小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受影视传媒等力量的冲击,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的主流文学影响力都在下降,不能赢得主流文学的青睐,变得多少不那么重要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科幻文学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军事科幻、女性科幻、传奇冒险科幻等单独的种类。这是由于创作数量增加后,作者和读者都有了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也是科幻文学走向更专更精的标志。
就更广泛的科幻艺术领域来看,八十年代以后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科幻影视的飞速进步。这种更为通俗的媒介代替了小说单行本,成为向全世界普及科幻的主体。在科幻影视压倒性的影响下,科幻小说的出版倒不那么引人注目了。许多科幻作品是在被搬上银幕后才为人所知的。这一点与其它文学品种的境遇并无不同。
正是由于全世界主流文学都呈现退潮的趋势。科幻文学从这个领域获得的艺术滋养日渐枯竭。象新浪潮运动那样的文学新尝试不复再现。
1991年,美国科幻小说图书的出版数量达到历史高峰,而后就逐年下降了。当然,这与多媒体的发展导致整个出版业的不景气有关系,但也是科幻创作活力缺乏的重要体现。新题材很少涌现,旧故事不断翻版,从一些“双奖”获奖作品来看,美国科幻小说变得越来越晦涩,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正重新逃回纯科幻迷的小圈子里。
八十年代以后,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老作家突然回归,为他们那些先前的名著出版后传,甚至后传的后传。但据知情者介绍,其中如《2010年太空漫游》、《拉玛的回归》等都是捉刀代笔之作。新作家则走上游戏式的写作路子,作品随意性大,文字晦涩难懂。而想象空间和社会责任感远不及先代作家。可以说,英语科幻悠久的传统成了目前英语国家科幻创作的桎梏。
自古及今的文学,已经衍化出多种相对稳定的母题、原形和模式,不管后人怎样挣扎,也难逃其笼盖,也许,人类生活就是这此模式组成的,也许,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推翻这些模式,总而言之,这些模式未必是不可取的。《思潮与文体》437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进入八十年代后,技巧上的精雕细刻取代了新异题材的大面积涌现,成了科幻文学的主要趋势。
毕竟积累深厚,在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衰落的同时,美国科幻当然也会出现了一些亮点。在八、九十年代的英语科幻天地里,米切尔克莱顿一柱擎天,成为主导式作家。1970年,克莱顿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安德洛默达品系》(中译本名为《死城》)。《死城》描写了一颗坠落的人造卫星带回来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一个小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