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在和谁过不去。
其实也不怪古人没学问,只怪他们不知道甲骨文。这个谜团的解开,应该感谢殷墟,感谢一个名叫王懿荣的老人。老人和他的亲友都十分可敬,不妨在此多些笔墨。
十九世纪的最后一个秋天,时任清廷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偶然从宣武门外达仁堂药店买回的一包中药里,发现几味“龙骨”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些据说要磨成粉才能入药的龟甲兽骨,因为药店伙计偷懒才让王老先生得以看到原貌。王懿荣通晓古籍,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突发奇想:《史记》中提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会不会就是远古帝王留下的遗物呢?
兴奋的王懿荣不仅买下了达仁堂里的全部“龙骨”,而且派人四处采购。一年以后,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破城前夕,刚烈的王懿荣携女眷投井自尽。此时,他的手头已经积攒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
这些珍贵的文物,被王懿荣的儿子郑重地交给了另一位金石学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经过一番补充和研究,又辗转来到著名学者罗振玉手中。正是这位精明的罗振玉,设法套取了古董贩子的商业机密,顺藤摸瓜找到了位于河南安阳近郊小屯村的殷墟。
1908年,在罗振玉匆匆赶往小屯村的身后,紧跟着比他小11岁的国学宗师王国维。王国维死后,又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石璋如等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如影随形,并从中走出了郭沫若等文史大家。从此,中国的历史被打开一扇厚厚的大门。这扇门,引领着二十世纪的无数学者,绕过众说纷纭的古籍经典,直奔殷商的王宫祭坛、武丁的肃杀军营!
武丁是殷墟中保存实物资料最为丰富的商代君王,甲骨文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信息。而且其中有些内容,竟然是其它古籍从未提到过的!随着对甲骨文的不断解读,这位古代君王的真实面目和他非凡的人生历程,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看来,考古证实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文明,无疑是殷墟反映的商代文明,而商代文明的顶峰,就在武丁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全面进入青铜时代,文化极为发达,甲骨文、商代建筑均发展到极致。中国真正成为世界文明大国,是从武丁时代开始的。
武丁统治的时期,商朝着手建设更加庞大的国家机器,包括完整的官僚体系、完善的分封制度和成建制的军队,历史上称为“武丁中兴”。武丁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据甲骨文记载,武丁在位59年期间,共与80多个方国发生过战争,将它们并入商王朝版图,并相继征服周、畀、宙方、下危、鬼方、土方、羌方等远近方国(其中的“周”虽得以保留,成为商朝西部的属国和屏障,但武丁养虎不除,终成大患,后文自有分晓),从而巩固和加强了殷商王朝的统治,也为华夏大国初步奠定了疆域基础:
“……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虽然商代领土已大大超过虞夏时期,其势力范围也通江达海,但实际疆域只有现在的河南、河北和山西、陕西局部,似乎还有辽宁的部分地区。“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武丁是个很讲究领导方法的人。作为一国之君,武丁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把他的工作重点放在祭祀和军事上。如何运用军事手段,去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是贯穿武丁一生的主旋律。
当时商王朝周围,只有一些城邦性质的蕞尔小国,力量小而分散,与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拥有两万人以上常规部队的商王朝相比,就好像散兵游勇遇上了正规军,很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也难怪大多数时候,武丁能够摧枯拉朽,无往而不胜。
随着武丁的南征北战,殷商的周边环境已经基本稳定,短期内很难有什么力量能威胁到王朝的安全。然而,让雄才大略的武丁一直牵挂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南方诸国。
在甲骨文中,人们发现一个陌生的国度——“虎方”,给商王朝制造了麻烦。
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举其途虎方,告于大甲,十一月。□举其途虎方,告于丁,十一月。□举其途虎方,告于祖乙,十一月。(《甲骨文合集》)
这条卜辞,记载的是武丁为了征伐虎方,先后向先祖大甲、祖丁、祖乙举行告祭、请求庇佑的活动。“兵者,凶器也”,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武丁是人不是神,但凡用兵,也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次对虎方的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