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严实实,自己也回房中歇息去了。
请完客没几天就准备要过年了。
过年的序幕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夜祭灶开始就正式拉开了,乡下人过年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可是该有的风俗还是一样都不能少的。
首先便是祭灶。
城里人的灶糖是到外面买,林方晓她们乡下却是习惯自己做的,做法很简单,取其甜味而已。
提前四五天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遮光放好,让它发芽,等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再把发芽的谷子连水一起磨碎。
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凉到不太烫手的时候,把那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倒进去,搅拌均匀放起来,过上一段时间,黄米饭就会变成黏黏的糖稀。
糖稀取出来,在热锅里煎熬成半浆糊状,晾到不烫手了就取出来搓成条状,放到屋外冻上一夜,就变成咬起来嘎嘣脆的灶糖了。
祭灶的时候还要用黏黏的糖在灶王爷的嘴巴上糊上一圈,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给林方晓一家说点好话,最后把灶台上的灶王爷画像揭下来,卷巴卷巴,塞到灶膛里一把火烧了,这就是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方晓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忙什么呢?大扫除,买年货,还有家家户户去帮忙做过年的吃食,油角啊、煎堆什么的,一般条件过得去的人家都会做上一大缸,慢慢地吃能吃到来年清明呢!
易杨被冷落了有点儿不太高兴,不过第一次在乡下过年,还是挺新鲜的,见林方晓忙得兴高采烈,便也由得她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年夜饭 舞龙灯
吃完甜甜糯糯的腊八粥,除夕夜就在眼前了,对乡下人家来说,一年到头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餐年夜饭了,特别是对于吃货林方晓来说,过年还有什么能比吃更重要的呢?
别看林方晓平时没心没肺的,这年夜饭要吃什么,她可是讲究得很,什么必须吃,什么不能吃,那都是不能错的。
比如说要吃枣,寓意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豆腐,全家福,吃花生,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满桌的酒菜,鸡鸭鱼肉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必须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一碗红烧丸子也必不可少,表示阖家团圆。
到了除夕夜子时,那就要开始吃饺子,取其新旧交替之意。
林家放心地把操办年夜饭的大权交给林方晓,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年有了大厨易杨的帮忙,林家的年夜饭,那是上了好几个档次,看看这菜单,就不是一般的庄户人家能想得出来的。
除了林方晓做的几个传统的肉菜,易杨也大展身手,做了几道对林家人来说比较新鲜的菜色,比如说这道瑞雪兆丰年,就是把鸡蛋清一直打一直打,打到像一层厚厚的白雪的那样的泡,然后放入锅里蒸上片刻,再铺到盘底,就成了“瑞雪”了。然后再选一些色彩鲜艳明快的蔬菜,旺火爆炒了铺在上面,便成了这道有喜庆气氛的“瑞雪兆丰年”了。
还有一个“五福临门煲”,是把白豆腐,油豆腐,冻豆腐,豆腐皮,腐竹,香菇,木耳,金针菇,笋,胡萝卜统统切块炒过后,放入铺着油菜的砂锅中焖上一盏茶的时间,味道可不止是一个鲜字了得。
“吉祥如意卷”,是在豆腐皮上抹上一层碾碎的咸蛋黄,再把腊肠卷在里面蒸熟而成,吃的时候切成厚片。
守岁的时候吃的是大伙儿一块包的五色饺子,林方晓早就昏昏欲睡,好不容易强撑到了这个点儿,迷迷糊糊地夹起个饺子就往嘴里塞,“咯”地一下,突然捂着脸皱着眉头道:“怎么这么硬啊!”吐出来一枚铜板。
“恭喜你,明年一定会交好运的。”易杨笑道。
“是啊是啊!”林方晓强笑着又拿出一枚刚吃到的铜板摆到桌上,“我觉得我财运一定不错。”
易杨有点郁闷,难道你不觉得其实你的姻缘运也很不错的吗?
接着林父林母也分别吃到了铜板,大家乐呵呵地吃完饺子,放了鞭炮,林方晓还厚着脸皮拿了红包,这才睡去。
新年的日子实在是很悠闲自在的,林方晓跟易杨便是在东游西晃中度过了一个游手好闲的春节,很快就是正月十五了。
正月十五村里面没什么好热闹的,大姑娘小伙子们都兴冲冲地要到镇里去看舞龙灯,林方晓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早早缠着易杨带着她去了长乐镇上。
猜灯谜什么的林方晓一向是没兴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