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呔,是鸦片受体,可以消除感官痛苦和精神痛苦。
总结这些事实很容易,但是概述药物唤起的各种情感却并非易事。情感包括极度热情或极度冷淡,也包括对腐败、暴力、污染和死亡的极度恐惧。人们感到无聊、悲伤、或者愤怒时,常常求助于药物,它们部分反映出人类的心境和需要。人们利用药物逃避残酷的环境,或用其减轻内疚和忧虑,或以此激怒他们的父母。鸦片可以使一个人把自己重塑为一个冷漠、无情、高傲之人,以堕落的事实掩饰克制的外表。它们为视生存为死敌的人们所用。总之,兴奋剂、致幻剂、镇定剂和镇痛剂,可以产生对爱的极度冲动,对死的极度追求;可以造成极端开始与极端结束,极度重建与极度破坏,产生极大的外部能量与内部极度爆发;可以令人追求命运,同渺茫的前途抗争。药物充满令人晕眩的不协调和矛盾。它们验证了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1885—1962)的至理名言:绝对真理的反面也是绝对真理;较之荒谬,荒谬的反面也是荒谬。任何有益的物质也会有害。
沾染毒品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堕落的嗜好,一种不幸的痴迷,一种逃避;或者可以被视为是对幻觉和无名兴奋的寻求。吸毒者创造意义,编制他们自己的神话。吸毒可以视为是对乌托邦制度的探求,或者是通往伦理荒地的必经之路。一些吸毒者以毒品的副作用为乐。他们许多人受到监视,被视为危险的下层人而受到排斥。但是,有些吸毒者(摇滚明星、时装模特、诗人)却可以享有贵族般的地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绪言(2)
本书是一部吸毒史,因此也是一部极端情感史。它讲述了五个世纪以来瘾君子和吸毒者的故事。其中有君主、首相、伟大的作家和作曲家、伤兵、过劳的医生、压抑的家庭主妇、筋疲力尽的劳工、精力充沛的商人、花花公子、性工作者、流行歌星、衣衫褴褛的失败者、身心疲惫的青少年、反叛的学生、贫民区的穷人、狂欢中兴高采烈的年轻人。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城市和郊区,发生在伦敦和巴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乡村,尤其是在南美洲、东欧、西北非和东南亚。虽然本书主要是一部人物和地方历史,但也是一部禁毒史。
本书描述禁毒政策如何将危险但合法的药品变成了世界上最赚钱、组织最严密的黑市交易品。实质上,禁毒已成为美国非正式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早在1875年,针对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年轻人到鸦片馆吸食鸦片的情况,旧金山通过了一项城市禁毒法。这些鸦片馆的常客是中国劳工和一些黑社会成员。美国西部的其他州市在1876—1890期间也通过了类似的立法。这些法律界定那些开鸦片馆和到馆里吸鸦片的人犯法,而不是规范鸦片的买卖。在美国许多城市,违法乱纪者或青少年叛逆者吸食鸦片的行为,到了19世纪90年代演变成了非法用可卡因取乐。黑社会成员和遭受青春期困惑的青少年犯罪者成群使用可卡因,改变了我们对吸毒者的看法,他们从染有恶习的怪人变成了邪恶的罪犯和对社会有威胁的敌人。1909年的美国《鸦片禁止法》开始使吸毒者从吸食毒性较小的鸦片转向静脉注射破坏性较大的海洛因。1914年的美国哈里森《麻醉品法》为整个西方世界提供了禁毒立法的样板。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对吸毒者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过去在人们眼里,吸毒者是一个因治病用药而不幸上瘾的中产阶级者,后来,他们成为用镇静剂或兴奋剂取乐的罪犯。联邦禁毒署的政策刺激了黑社会和亚文化群体的增长。在实施禁酒令之后,犯罪分子获得了新的替代品。美国官方的做法造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半真半假的现象,从而掩盖了真相。真相是,一些吸毒者有所节制,有份好工作,过着优裕的日子;而另一些吸毒者却过着社会要他们过的堕落、垂死的生活。哈里森法案所催生的美国人的态度和政策是拙劣的、无益的。
1909年以来,美国声称领导着全球的禁毒斗争,其禁酒立法为国际药物管控协议提供了样板。1969年以来,历经尼克松、里根和布什政府,美国的禁毒政策已经升级为全球联合禁毒斗争。美国的方针可以归纳为一条,即要求毒品走私犯、毒贩、毒民和偶尔出于消遣的吸毒者无条件投降。无条件投降并没有出现。美国的禁毒政策一次次失败并将继续失败。尽管不断失败,美国禁毒署还是令世界各国政府相信它有无以伦比的专家。一届届华盛顿政府哄骗欧洲国家采用这些失败的策略,强迫第三世界使用这些策略。
1914年前,英国采用《药品法》规范麻醉品交易,但并没有严厉禁止。佛兰德大屠杀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