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0月22日,吴宓初任研究院主任不久,正在志得意满之际,受邀为清华普通科学生作“文学研究法”的讲演。令他万没想到的是,演讲完毕,却被张彭春借机当场讽刺戏弄了一顿。为此,吴觉得自己“空疏虚浮,毫无预备,殊自愧惭。张仲述结束之词,颇含讥讪之意。宓深自悲苦。缘宓近兼理事务,大妨读书作文,学问日荒,实为大忧。即无外界之刺激,亦决当努力用功为学。勉之勉之。勿忘此日之苦痛也”。(见《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6月出版。)言辞中见出吴氏的书生本色,也透出其处境的尴尬与内心的痛苦。
不过,时间不长,张彭春便在严酷的派系倾轧中,因弄权施术威胁到曹云祥的个人利益,被曹抛弃,辞职离校回天津南开,帮助其兄治校去了。吴宓于1926年1月18日记道:“此次张氏去职离校,如竟成事实,则实为权臣威加于主者之普通下场。各方反对虽烈,然已司空见惯,久已无足重轻。此次去张,纯由校长自决。而校长之为此,必自有不得已之原因。或缘大权旁落,恐驾驭为难;或张竟有图谋去校长而代之之举动,为所觉察,故而出此。”2月3日吴宓又记云:“闻校长已与张仲述决裂,准张氏辞职。张氏今日方在寓宅收拾行李,即刻离校云。念及年来相处,及其中风潮,兔死狐悲,为之慨然。”(见《吴宓日记》第三册。)
张去职后,派系倾扎更趋严重,吴宓很快就遭到了张派嫡系的暗算。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留有光荣一页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吴宓生前身后久被人赞誉的辉煌,但最后迫于各方压力,吴宓不得不向校长曹云祥递交了辞职书。处于复杂考虑的曹云祥很快批准了吴的请求,并于3月16日把布告张贴到研究院主任室门口,“以作宓去职之正式表示”。(《吴宓日记》)与此同时,曹云祥索性来了个斩草除根,将其调离研究院,弄到大学部外文系任教授,研究院事务暂由曹本人“兼理”。从吴宓留下的日记可知其心境之凄凉悲苦,同时也见出即使如学术重镇之堂堂清华学校乃至象牙塔之国学研究院,亦并非理想的圣洁之地。此时的吴宓在这种矛盾与相互倾轧的处境中被搞得晕头转向,悲不自胜,如自己所言“宓之不善自谋,到处悉然,可胜悲叹。”(见《吴宓日记》,第三册,吴学昭整理注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11】通过检索大陆与台湾史语所保存的原始档案,结合傅乐成编《傅斯年先生年谱简编》(见《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对傅在北大学习期间及留学欧洲考试时的分数加以疏理、统计,即可见到这位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超人的才气。
1913年12月,北大预科各班成绩表,傅斯年考试成绩为:
国文85分、历史80分、地理80分、英文95分、英文100分、英文93分、德文80分、德文95分、外史96分,总计804分,平均分,全班排名第一。
1914年,傅斯年成绩未找到,暂空。
1915年,据6月预科各班成绩表,傅的成绩为:
(各科略),总计1163分,总平均分,旷课扣分15分,全班排名第二。
第一章注释:(3)
1916年,傅斯年卒业于北大预科,秋升入本科国学门。其毕业考试成绩为:
(各科略),总计1482分,总平均分,旷课扣分加3分,实得分,全班排名第一。
1917年,第一学年课业成绩,(各科略),总计755分,平均分,扣分1,实得分,全班排名第一。
1918年,(各科略),总计分,平均分,全班排名第一。
1919年夏,傅卒业于北大文科国学门。其中第三学年成绩总计分,平均分,名次不详。
同年秋,傅斯年回家乡山东省参加官费留学生考试,名列第二。
正是傅斯年在北大历次考试所显露的骄人业绩,以及超强的组织办事能力,才是他一度心高气傲,不把一般师生和平庸之辈放在眼里吧。
【12】顾颉刚《回忆新潮社》,载《五四时期的社团》,第一册,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编著,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
【13】《白话文学与心理的革命》,载《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4】鲁迅:《热风?五十九“圣武”》,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