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品。可是作为记账用的黄金,我把它存在银行一年再取出来,它记下来的数据有了变化,变成了价值量——这是不是说:“我先前卖掉的那些商品中含有的价值量A,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一年之后,生产的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短了,所以,加注在商品里面的价值量就增加,变成了啦?”
如果读者真相信这种说法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混乱——那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零的山、草、树等所具有的价值量,是不是就该是无限大啦!是不是说,我们越努力精雕细琢地生产好某个商品,这个商品含有的价值量就会越低,卖的价格就会越小!
这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恰恰相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中的价值量就会越少——如果要从生产力上来说,除非是生产力倒退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会增加,产生了价值量相对升高的现象!或者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了,需大于求,商品具有的价值量,才会因为市场规律的原因上涨。
在这一年的存款时间内,存钱的肯定不只是我一个人,那是不是说只要在银行存钱的人,其生产的商品,要么是因为生产力倒退,要么是因为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于商品的供应数量来说,变得更加大了,所以取钱的时候数量变大啦?
好像也不太对劲儿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要么会倒着发展,要么永远都不会出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等的灾难——只要银行存在,我们把钱一存,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数量肯定就会迅速攀升,完全是蒸蒸日上的情况。这两个原因在这里是不是可以完全否定啦!既然不是这两个原因,那会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因呢?
发放贷款?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也就是银行把手中的货币存放到某些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手中,到了还款期限的时候,也就是银行定期存款的时间到了,该取现或者转存什么的!可是这里面还是问题,贷款利率会让银行的货币数量增加,但是,这增加的数量是不是具有相对应的价值量的增加呢?
假设银行用来放贷的货币数量为B,收回来的时候是,这多出来的到底是怎样多出来的——大家肯定认同一点,那就是贷款人利用B,赚到了比更多的钱,所以,贷款人必须把获得的钱,进行利润分配,银行分得的利润就是,而我这个存款人,相当于间接把A贷款给了这个企业,按照利润分配的原则,贷款人针对我A的存款进行利润分配时,按照比例,我总共获得的利润应该为,扣除银行的这个中间人服务的各项收费,所以,最终我就应该获得,这样就说得通了。不过这个贷款人到底是怎么获得这的货币的呢?如果这说不通的话,这个看似合理的说明也就报废了。
我们先不管那些还不上贷款的贷款人,看看这些能还上贷款的人到底是怎么样把这个货币数量变大的!贷款人在拿到B这么多钱的时候,他要做的就是用来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进行生产,在规定的还款时间里,必须在生产中剥削到比更多的剩余价值,他进行的贷款才能给他带来好处——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这的价值量是从职工身上来的,那么职工身上又是如何多出的?难道是因为他们在贷款人这里进行生产时,所有职工获得的工资总额多了,然后被贷款人当成剩余价值装到了自己的包里?不对啊!贷款人自己是不可能制造出这些货币来,他就是想装也没法装啊!
对了,是从买商品的消费者手中得到这些货币的!这样也不太对劲儿啦!——这是不是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者手中的货币,在贷款人生产的商品开始销售到还款期这段时间内,多了的数量?消费者自己不可能生产出这些货币,也就是说,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根本就不可能扩大(否则,就变成我前面的那些论证了),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是不够买这突然多出来的价值量的,那么消费者只好少购买价值量为的其他商品。
可是这样的话,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销售收入总额就会少,他们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银行不可能把储户存在银行里的钱全部放着不动,在符合准备金率的情况下,银行里的钱肯定有很多都是用来发放贷款的,这个数量在现今这个社会肯定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些生存受到威胁的企业、组织或者个人中可不可能有得到银行贷款的?肯定是有的,贷款因此还不上,银行是要受损失的,就现今非常发达的整个银行业来讲,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损失的贷款的货币数量与收回来的贷款本息的货币数量相等。
或者把所有的贷款都收回来了,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却少了一个数量:“获得的贷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