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砥砺奋进与行业深度融合(第1/4 页)
林强公司在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同时,内部管理结构也面临着优化调整的需求。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原有的职能部门划分在一些跨部门项目中逐渐暴露出协调不畅的问题。
林强站在公司总部大楼的会议室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外面忙碌的办公区。他紧锁着眉头,看着会议室里的各部门主管。这些主管们表情各异,有的充满自信,有的则略显担忧。林强深知,要想在海外市场持续取得成功,必须解决内部管理的瓶颈。
他缓缓开口说道:“各位,我们都清楚目前公司的状况。在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像景区智能交通项目这样的跨部门大项目越来越多,而我们现有的部门分割管理模式在某些时候会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决策效率低下。我们需要一种更灵活、更高效的管理方式。”
研发部门的主管是个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年男人,名叫赵启。他推了推眼镜,率先发言:“林总,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先进企业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员工既隶属于原来的职能部门,又能根据项目需求组成临时的项目团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跨部门协作的效率。”
市场部门的主管李悦,是个雷厉风行的女性。她眼神坚定地说:“我同意赵启的看法。但我们也要注意,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可能会让一些员工不适应,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培训和沟通工作。”
林强点了点头,“你们说得对。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着手制定向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变的方案。赵启,你负责牵头组建一个小组,成员包括各个部门的骨干人员,深入研究这种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细节。李悦,你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制定员工培训和沟通计划。”
在新的管理模式筹备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一些老员工对改变管理模式心存疑虑,担心自己在新的模式下无法适应或者失去原有的优势。
在公司的休息区,几个老员工围坐在一起小声议论着。老员工老张皱着眉头说:“这矩阵式管理,听起来就很复杂。我们都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下工作了这么多年,突然要变,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另一位老员工老王也附和道:“是啊,我就怕到时候我们既要听部门领导的,又要听项目领导的,搞不清楚方向。”
林强察觉到了员工们的担忧,他决定亲自和老员工们沟通。他来到休息区,微笑着坐在老员工们中间,说道:“各位老同事,我知道你们对新的管理模式有些担心。其实这种矩阵式管理模式有很多好处。它可以让我们在应对复杂项目时,整合全公司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而且,我们会给大家足够的培训和适应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欢迎大家随时提出问题和建议。”
老员工们听了林强的话,心中的担忧稍微减轻了一些。老张说道:“林总,既然您这么说,我们也愿意尝试一下。不过希望公司能真的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
林强拍了拍老张的肩膀,“放心吧,公司肯定会的。”
苏瑶的公司在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本地化的挑战。虽然公司的智能配送设备技术在国内已经相对成熟,但东南亚的地理环境、物流需求特点等因素要求对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本地化改造。
在东南亚的临时办公点,苏瑶召集了研发团队和当地的一些技术人员开会。会议室比较简陋,墙上挂着生产基地的规划图,几张破旧的桌子拼凑在一起就成了会议桌。
苏瑶看着大家说:“我们的智能配送设备在国内运行良好,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比如,这里的一些地区道路狭窄且路况复杂,设备的机动性就需要进一步提高。”
研发团队的小李是个年轻有冲劲的小伙子,他挠了挠头说:“苏总,我们之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缩小设备的体积,同时调整设备的转向系统,让它能够更灵活地在狭窄道路上行驶。”
当地的技术人员阿明补充道:“还有,我们这里的气候炎热潮湿,设备的防潮和散热性能也需要加强。而且,当地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设备如果能配备备用电源会更好。”
苏瑶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建议,“很好,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改进方向。小李,你带领研发团队和阿明他们一起,尽快制定出本地化改造的方案。我们要让我们的设备更好地适应东南亚市场。”
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要实现设备机动性的提高,不仅需要调整转向系统,还需要重新设计设备的底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