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活力。这从主人公汉斯·卡斯
托尔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说,
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在《雪》这一节里,汉斯·卡斯托尔普在山里遇上暴风雪。作家描绘了一幅充
满幻想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当年轻人醒来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了爱
和善,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也是作者自己找到的结论。
书中对竭力争取汉斯·卡斯托尔普的两个文人,写得淋漓酣畅,入木三分。一
个是具有资产阶级文化的人文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他是理性、进步
和正义的卫士,为人类幸福抱病进行孜孜不倦的斗争;另一个则是耶稣会会士纳夫
塔,他既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忠实信徒,又是军国主义分子和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两
人一直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最后终于干戈相见。
塞塔姆布里尼的祖父是革命的烧炭党人, 曾为希腊人民的独立进行过流血斗争,
而父亲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他自幼一直倾向进步与革命。他认为“世界上有
两种原则经常处于抗衡状态,这就是权力和正义,暴虐和自由,迷信和智慧”,他又
认为: “两种力量究竟何者得胜,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即使
不是由鸽子的翅膀挟来,也将由雄鹰的翅膀带来,那时欧洲大陆将出现曙光,那就
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的曙光……一句话,那时将诞生一个世界大同式的共和国。”
当然,这位意大利学者所向往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局
限性,但不失为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因此托马斯·曼字里行间对他持同情态度。
用托马斯·曼自己的话来说,塞塔姆布里尼“有时甚至是作者的传声筒,但绝不是
作者本人”。塞塔姆布里尼是二十世纪初西欧某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由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蜕化为自由主义者,他们的反抗是抽象的,致力于人类解放的意愿只是
一种空想,而他们那些鼓吹阶级调和的论点,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而纳夫塔这个
屠夫家庭出身的神职人员,却是地地道道恶魔的化身,他竭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
主张用恐怖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纳夫塔在一次荒谬的决斗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
的死正是他精神崩溃的表现,也象征着军国主义者决没有好下场。从纳夫塔这个人
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以后诞生在欧洲土壤上的法西斯主义的萌芽。显然,这样的人
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关于疗养院里专为病人作精神分析的助理大夫克罗科夫斯基,作者虽然着墨不
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学说在欧洲大陆兴起,在许多国家里
蔚然成风,这在《魔山》中也作了反映。克罗科夫斯基大夫在两周一次的学术讲演
会中,大肆宣扬这种学说,口口声声说“在所有的本能中,性爱是最不稳和最危险
的,就其本质来说最易令人误入歧途,而且背信弃义”,又说什么“被禁止、被压抑
的情欲……是以疾病的形态重新出现的,疾病的症状,是情欲乔装打扮的活动形态,
而所有的疾病都是变相的情欲”。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打动了疗养院里几十个病人
的心,大家纷纷上他的门诊室,叫他“分析”自己的潜意识。托马斯·曼在各部小
说中,始终善于反映他所处时代的特色与风貌,在《魔山》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魔山》的又一特色。对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
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作者写得尤为出色。汉斯上疗养院后的种种感受,他对肖夏
太太的恋慕和思念之情,对生与死、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内省——在托马斯·曼
笔下,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一层又一层地展开,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托马斯·曼一向以描写场面与景色见长,这在《魔山》中又一次得到体现。在
《瓦尔吉普斯之夜》一节中,作者描述了病人们在狂欢节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