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页)
谓东观记“刘尚”作“刘禹”。
八四三页二行谒者杜愔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宏纪“杜愔”作“杜忆”。
八四三页二行年迫余日索按:集解引王补说,谓通鉴作“年迫日索”,无“余”字。
八四四页一四行妄是非正法按:通鉴“正”作“政”。集解引惠栋说,谓案注当作“政”。
八四五页六行窦固以之交结按:王先谦谓“以”字无义,疑当作“与”,音近而讹。
八四六页九行犀之有文彩也按:校补谓“之”当作“角”。
八四六页一一行时权葬按:校补谓“时权”二字当乙。
八四九页一行庞共与魏太子质于邯郸按:校补谓“庞共”魏策作“庞鳂”。
八五0页一行常伏田里按:校补谓观下文“报归田里”,则朱勃上书之时必尚未归田里,安得云“常伏田里”,“常”盖“当”之误。
八五0页四行书奏报归田里按:王补谓袁纪“书奏不报,归田里”,此“报”上夺“不”字,通鉴作“帝意稍解”。校补则谓袁纪“不”字必系误衍。当时帝方盛怒,勃固无不待报而□归田里之理。勃书本自陈年已六十,当伏田里,故帝报许之,不以其讼伏波为罪,即意稍解也。
八五一页六行客因事生乱按:刊误谓“客”是“容”之误。
八五三页一行谗构易兴按:“构”原作“构”,径改正。
八五三页一0行前下制度未几后稍不行刊误谓案文有“未几”,则不当更有“后”字,盖本是“复”字也。今按:应读“前下制度未几”为句,“后”字连下读,刘说未谛。
八五三页一四行而况于行仁心乎按:“行”字疑涉下“行令”而斗衍,髃书治要引此无“行”字,通鉴则删此一句。
八五四页一0行又*(玄)**'互'*体兑据殿本改。
八五五页七行谥曰安侯按:汲本、殿本“安”作“哀”。
八五五页九行*(诏)**'绍'*封廖孙度为颍阳侯殿本考证谓“诏”当作“绍”。今据改。
八五六页一四行十二月迎气乐按:东观记“十二月”作“十月”。
八五七页四行二十弱冠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弱”上当有“曰”字。
八五七页四行筮于庙门按:刊误谓“筮”下当有“日”字。
八五九页五行严从其故门生肆都学击□刊误谓门生无故者,“故”当作“叔”。
按:集解引周寿昌说,谓“其”字指马援,谓援之故门生,注截引东观记原文,故字句微阂。
八六0页一行征拜侍御史中丞集解引惠栋说,谓征拜侍御史,复迁中丞也。按:
沉家本谓疑此“侍”字衍。
八六二页七行*(羡外)**'差分'*第三据汲本、殿本改。
八六三页三行蝗*(虫)**'虫'*入江海化为鱼虾据汲本改。 后一页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 第十五
*鲁恭弟丕*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一'习诗、礼及历筭,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二'
注'一'江生,鲁人江翁也。昭帝时为博士,号鲁诗宗。见前书。
注'二'东观记曰:“茂为人恬荡乐道,推实不为华貌,行己在于清浊之闲,自束发至白首,与人未尝有争竞。”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一'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二'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三'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四'
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