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3/4 页)
望向了冷冷注视着自己的秦王,半晌才道:
“秦王,别的话咱们暂且不说了。先说说你秦国屯兵武遂的事。秦国有崤函之固足以自保。又经商君变法,早已傲视群雄。这几十年来频频东顾,北取河东、南下汉中,我赵韩魏楚虽屡屡合纵,却因为人心不一而无力相抗,只能两股战战,俯首献土。然而七年前宛城一役,为何诸国依然其心不一,却能够不需盟誓便可共抗强秦,以致使白起将军却步析水?秦王雄才大略。可曾想过原因所在?”
“你到底要说什么!”
脸皮都已经撕破了,秦王哪还会和颜悦sè?愤恨的哼了一声,紧紧捏着的拳头就差上去揍赵胜了——虽说单论个人武力来说还不一定谁揍谁——而在他身后一直低着头防止别人认出自己的白起却是心中一动,紧接着诧异的抬起了脸来。宛城之战秦国虽然未败。然而对于白起来说依然是个莫大的耻辱,虽然此前他也时时分析原因,早已有了极为全面的答案,但是所谓关心则乱,当赵胜突然提到了这件事时,他还是不免留上了心。
赵胜注视着秦王,脸上渐渐露出了些许笑容,转眼又向四周的各国君主公卿们望了望,这才平静的笑道:
“正是因为秦王所说的一个‘利’字。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所以张仪、施惠横纵之道才能大行于世。当年山东各国为何能屡屡合纵攻秦?乃是因为有利可图。赵韩魏楚可以收复失地,而对于齐国来说,弱秦既是强齐,既然都有好处,为何不合纵?
而合纵又为何次次失败呢?崤函之固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各国相互推诿,都想让别人多出些力,而自己多得些利,从而人心不一才是根本所在。当年张仪屡屡得手也是同样的道理,无非就是个利字在作怪罢了。
七年前宛城之役打成那般结果。同样是因为一个利字。宛城一地地控韩魏楚三国要害,若是一失,秦国向北可以迅雷之势闪击韩国新郑,向南则可顺汉水而下直取楚国郢都,向东的话虽然一时还威胁不到魏国大梁。但颍水以南以西魏国半壁江山都将无险可守,只能任凭秦国摆布。至于我赵国。虽说不会直接受到伤害,然而所谓唇亡齿寒,一切都在一念之间,若是懦弱的话或许会坐视不管,但赵胜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也只能遣兵相救了。
秦王遣白起将军攻打宛城同样是为了得到进取中原、控制韩魏楚三国这个利。可对秦国来说是利,对山东各国岂不就是害了么?各国皆有为己考虑之心,看到秦兵攻势如虎,难免会生怯懦苟安之心,但只要有一国敢于相抗,并成功阻击秦兵,各国看到了机会,为何不出兵去保自己的‘利’?你秦国有崤函之固、有虎狼之军,但双拳难敌四手,再加上又是在函谷关东无险要可自保之地,秦王觉着白起将军分兵相抗四家军队,需要多少人马才能有胜算?”
“不错,不错,赵王这番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当年要不是乐毅将军守住了宛城,我们还真没胆子出兵。”
“那年的事确实险了些,谁也没想到赵国会出兵,也没想到乐将军就算被骂死也不肯出城决战,实在是万幸呀。”
“也不能这么说,当年可是有人跟寡人说过,赵王是谋定而动。哈哈哈哈,那可是谋定而动啊,你们这些俗人自然看着险,人家赵王却早就胸有成竹了。”
“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嘿嘿……”
“如今看呐,确确实实是如此,这个‘利’字实在是……唉,没法说了。”
……
赵胜话音未落,盟会台上早已经议论声大作,谁也不在意秦王怎么想了。秦王坐在那里脸上一阵黑一阵白,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坐在秦王身后的华阳君芈戎慌慌张张的望了望秦王的后脑勺,紧接着又瞥向了身旁低着头的白起,错眼之间便发现白起微微闭上眼长长的叹了口气。白起这声叹多少带着些吐出郁结的意味,他今天才算茅塞顿开,终于明白只以军论军实在浮于表面,虽然当时有许多变数,但赵胜这些话才是真正触及到了实质,相比这个弱冠便能执掌一国朝纲之人而言,他白起确实只能算是个“将才”了。
诸侯公卿们秉承了千年的优良传统。虽然敢于高声议论。却没有谁敢公开去接赵胜的话。大作的议论声只要起来便别想那么容易消停下去。赵胜敛住声等了片刻,见大家依然谈xìng很浓,只得重重的咳了两声,这才算是又将众人注意力又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秦国屯兵武遂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论秦王承认不承认,兴兵伐韩,至少是迫使韩王对秦王称臣相附却都是事实。韩王没有选择,要么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