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外空探测卫星计划,也就是最早进入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大陆学者。他设计的芯片,采集黑洞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作为卫星的时钟基准,给哈勃望远镜提供导航参考。
1990年,陈卫加入摩托罗拉公司,在德州首府奥斯汀的半导体部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器方面的应用研究,有着突出的成就,并完成了博士学业。在此,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的经验。
1994年,陈卫在奥斯汀结识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智能天线专家、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徐广涵博士。1995年初,陈卫和徐广涵在徐的家里讨论通信技术问题,看着窗外远处山顶上DELL电脑公司的老板戴尔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自己的豪宅,感慨万千。因为戴尔就是徐广涵任教的德州大学本科中途辍学的学生。戴尔能够折腾这么大,为什么自己不做些事情呢?陈卫是研究信号处理和集成电路设计的,而徐广涵是研究智能天线的,成立一家探索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公司的设想在两位不甘落后者心中形成,这就是他们在美国的公司———希威尔###,陈卫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国的第一、二代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垄断。我国在第二代通信技术方面不仅掏出了数百亿美元用于系统引进,而且还要承受技术上的无理歧视。假如我们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方面仍然裹足不前,最终的结局是把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拱手让给西方国家。况且,一个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意义,还关系到国家安全。
尴尬的处境引起了我国一批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科学工作者的沉思。1995年5月,原邮电部科技司司长周寰率国内7名通信专家组成的邮电部科技考察团考察了美国无线通信特别是CDMA的市场发展状况。周寰司长心中有个很大的愿望,希望在未来能够研制中国自己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奥斯汀,陈卫与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李世鹤阔别10年后再次相见。欣喜之余,双方发现在移动通信领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陈卫虽然是那种有创新精神的人,美国的高科技环境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他没有忘记当时国家用有限的美元送他到美国留学的目的,在双方的多次洽谈之后,成立中美合资公司的计划逐渐成形。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3)
同年11月,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美国希威尔###合资组建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卫出任信威公司总裁。初创时期的信威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力量,为加速SCDMA无线接入系统原型机的研制,信威决定把研发的基地放在美国的希威尔公司,这个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公司,担起了研制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重担。当时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资金,通过信威引入希威尔。陈卫无私的拿出了希威尔所有的技术和成果,当时也有许多美国的合作伙伴对此提出很大的异议。但是,陈卫依然坚持无保留的将希威尔的技术和成果转移到国内。也许很多人都会说陈卫当时太傻。但是陈卫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发展SCDMA通信技术,为新兴通信市场服务。”
不解之缘:“小灵通”想漫游世界
为了实现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理想,研发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只有中国掌握”的技术,陈卫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身居海外的妻子和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科技研究院共同创建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平台。
“做信息时代先锋,扬中华民族国威!”正是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信威人义无反顾地搏击于世界电信业的狂飙巨浪之中,创造着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奇迹。
SCDMA无线通信产业是中国人第一次在IT通信行业内,从“根儿”上拥有的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产业。陈卫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SCDMA无线通信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通信产业。
谁会想到,信威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崛起时,在1998年,当SCDMA系统在现场中经过3年多的运行,发现了大量的实验室中不可复现的设计和质量问题。面对这种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人们开始怀疑SCDMA无线接入系统是否真正能够成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在这关键的时刻,陈卫和研究人员一起认真分析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存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成功解决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现上的艰巨性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