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第1/4 页)
“是,”康熙接过之。后,跟着太后一起把那个馒头掐下一块来送进嘴里,细细的嚼着品着,“味道还真是不错。”
“是很好吃,”太后也笑着说道,“而且这里面没加什么其他的东西,就是它本来的味道。”
“胤禛,”康熙看着四阿哥说道,“上次你曾说过要种粮食的事儿,朕只当是个笑话,没想到你还真的种上了,怎么样,可有什么心得没有?”
“回皇阿玛话,”四阿哥上前回话,“儿臣种粮已经有几年了,一直想找到一些能够增产的方法,现在虽有些成效,但却不是很明显,只是发现了一种新稻种,或许能解决些民生问题。”
“哦?”康熙来了兴趣,“这新稻种有什么特点吗?”
“或者可以使水稻一年两熟。”四阿哥平静的说道。
“什么?”康熙一下站了起来,“真的能做到一年两熟?”
也难怪康熙如此这般,要知道水稻是大清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高产作物,能一年两熟,那可是真真切切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别看四阿哥现在一脸平静的样子,其实在他刚发现这个稻种的时候,也是兴奋的一塌糊涂呢。
“在南方应该是能做到的,”四阿哥看康熙如此激动,也赶紧把情况说明白,“儿臣在前年的六月时分到地里查看,那时候的水稻才刚刚开始抽穗,可是儿臣却发现有一棵水稻比其它的都高一些,而且籽料饱满,却是已经成熟了,于是就将其收藏起来作种子,去年就用它来试种,果然又在六月成熟了。儿臣以为,这是在北方,种植的晚,如果要在南方的话,应该是有可能一年两熟的。”
“这事儿你怎么不早跟朕说呢?”康熙看着四阿哥问道。
“这个稻种只试用了一年,儿臣怕效果不稳,所以想再试一年,”四阿哥回话道,“如若还是六月成熟,再来禀告皇阿玛。”
“稳重是好事,”康熙点点头,“但这是关系民生大事,还是应该早点儿让朕知道为好。”
“是,儿臣知错了。”四阿哥行礼说道。
“你这是为百姓造福,何错之有,”康熙笑了笑,又问道,“这个稻种所产之米,你今儿个可带来了?”
“带来了。”四阿哥点头。
“快拿给朕看。”康熙有些着急的说道,随即又想到这是太后的寿诞,忙笑着对太后说道,“皇额娘,儿子急于这稻种之事,倒是有些失态了,还请您原谅。”
“皇帝这也是为百姓之事忧心,我高兴还来不极呢,”太后笑着说道,“能解决我大清的子民的吃饭问题,胤禛这份礼可是比什么都难得。”
“皇额娘的寿诞之日,得些佳礼,”康熙笑着对太后说道,“足以让百姓们感念您的恩德了。”
“这事儿与我可没什么相干,”太后笑得合不拢嘴,“不过能借我的寿诞推出此物,我也是沾光不少呢。”
“皇太后祖母、皇阿玛,”这时云锦已经找出了那个稻米,递给乌喇那拉氏,乌喇那拉氏捧着上前对太后和康熙说道,“这就是我们爷用新的稻种试种出来的米,这次带来本是想让御厨现做给太后尝鲜的。”
“拿来朕看。”康熙笑着点头。
魏珠上前双手接过稻米,呈给了康熙。
“嗯,色微红而粒长,与一般的稻米果有不同,”康熙抓了一把在手中看了看,然后放了回去,递给太后,“皇额娘,就请您这儿的御厨做来吧。”
“小玉。”太后吩咐着,“赶紧给厨房送去,让他别的都先放下,先把这个米做好,告诉他,不用多加什么其他的东西,皇帝与我只想尝这米本来的味道。”
“是。”小玉捧着米出去了。
“胤禛”康熙又对四阿哥说道,“明天你把这个稻种送进宫来,朕会让南方先试试是否能一年两熟。”
“儿臣遵旨。”四阿哥行了个礼。
雍亲王府这次送的礼可谓是深得康熙之心,影响力也是遍及全国,这当然让其他阿哥们或羡慕或妒嫉或愤恨,只是他们心情虽然不一,但表面上却都是在夸四阿哥公忠体国、关心百姓民生之类的。
“皇阿玛,”三阿哥也上前说道,“四弟能有体民之心,儿臣做为兄长的自然是高兴不已,也想为此事尽上自己的一份心力,还请皇阿玛允准。”
“你的心意是好的,但这个事儿不是你的长项,”康熙摇头笑着,“这样吧,你负责把各坛、庙、宫殿的乐器修缮一下吧。”
“是,儿臣遵旨。”三阿哥领旨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