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1/4 页)
了,因为秀才是一年考一次以叫做“岁试”之后就是每三年一次大的“科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科举的正式考试了。
科举的正式考,也是分为三级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和京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于它是在秋季举行,所以也叫做“秋+>;”。只有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就是“举人”了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亚元”。而“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以会试又被称为“礼闱”,也叫“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之后就是“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当然就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是分三甲录取的,第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中的前三名,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一般来说,状元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儒林院编修。其余的诸进士还要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官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终身不得官也是有的)。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授以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的也会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因为乡试考了以后就是举人了,而举人实际上也是候补官员,按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如有空缺,是可以当县官的。只是因为空缺很少,所以由举人候补为官的并不太多罢了。
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江南所发的科场案,也是清朝三大科场案之一,就是乡试出了问题。
此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照例是由康熙钦命的,正主考官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官是翰林院编修赵晋。康熙能派这两个人前去,自然对他们也是有所信任的,只是没想到却是出了大乱子,在发榜的时候,中举的除了苏州十三人以外,其余大多为扬州的盐商子弟,这些人大都是些不学无术之徒,尤其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之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之程光奎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文理不通之辈,居然也在中举之列,一时间士子们舆论大哗,愤愤不平。
话说这学生们地血在什么时期都热地。也都好请个愿什么地。因为这次科举考试不公。苏州生员数百人集会到玄妙观。推举縻生丁尔戬为首。抬拥五路财神游街并直入府学。而且还在贡院地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来讽刺左必蕃和赵晋。更有人用纸糊住贡院匾额。改“贡院”二字为“卖完”。
“要说还得是读书人。在这种况下。也能弄些个雅趣。”云锦随意地说着。
听着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说着这些事。感觉就象听故事似地。不过云锦现在地注意力可没在江南。而是在眼前这个胖嘟嘟地小家伙身上。元寿现在已经快四个月了。不甘于总躺着。比较喜欢让人竖着抱了。其实竖着抱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他总不老实。两条小胖腿时不时地跳一跳不说。最麻烦地是他地手也不消停看着什么新鲜地都想去够。抱着他地乌喇那拉氏头上地饰物以及耳饰等等。都成了他地目标。弄得乌喇那拉氏左躲右闪地。着实有些狼狈。
云锦除了怕乌喇那拉氏累着之外。主要却是担心元寿这么不老实。再一个不小心摔着了。可是乌喇那拉氏虽然累得不轻。却是舍不得放手。云锦也没办法强把元寿抱过来只好时刻注意着了时间差不多了。云锦示意翠屏把奶热好送过来。因为自己不能带元寿入宫。所以云锦已经开始训练他用奶瓶喝奶了。当然这奶也是从自己身上挤出来地。
“福晋。元寿该喂奶了也累得不轻。快歇歇吧云锦先喂他。”云锦接过翠屏递来地奶瓶。用手试了试温度。伸手想要接过元寿来。
寿看到奶瓶。也很是兴奋。张着手就要抓。看来这几他已经适应这个新型地食具了。
“还是让我来吧,”乌喇那拉氏没把元寿递过来而把他放躺在自己怀里,伸手向云锦要奶瓶“我得也练一练用这个新鲜玩意儿,等进宫时就得我喂了。”
“那好吧有劳福晋了。”云锦笑着把奶瓶递了过去。
“你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