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1/4 页)
很赞同康熙地这种想法,所以也就压根就没有将老康的意思透露出去,再有就是那些臣子们也没有去仔细体察康熙不让马齐参与此事的深刻含义,或者应该这么说,他们其实是知道康熙的意思的,可就是要装糊涂而已。
想想也是地,那些个臣子,一个个老奸巨滑的,怎么可能连康熙的这点心思都猜不到呢?只是他们觉得这种机会千载难逢,绝对不甘心就这么轻易放过罢了。八阿哥虽还在圈禁之中,但也并不妨碍他与外界地交流,因为他看出来康熙对自己已经日渐不满了,故而决定不管怎么样也要搏上一搏。
八阿哥甚至觉得,老康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这个时间放出这种话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连老天爷都在暗示自己,都在成全自己,现在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是自己这一方的,推荐的结果那自然是不用说了,难道还能有什么悬念不成?
于是八阿哥一党的人兴奋地上窜下跳,马齐装做不知道康熙不让自己参与的事儿,兴冲冲的跑到内阁,来参加大臣们对推荐太子的表决。而其他如王鸿绪、阿灵阿和叙等人,则是见人就在自己手心默写一个“八”字给人看,暗中鼓动大家推举八阿哥胤。等大学士张玉书问众人的意见如何的时候,马齐赶紧抢先说大家都认为八阿哥合适,国维、阿灵阿、鄂伦、叙、王鸿绪等朝廷重臣也点头表示没错,至于其他那些人等自然也是随声附和了。
当康熙召见群臣之时,一眼看见马齐也在其列,心中就觉得事情有些不对,等到内阁报上众人合议地结果之后,康熙虽是有所准备,也难免的有些伤感,但更多地则是愤怒,他先是狠狠的瞪了李光地一眼,然后才晓谕群臣,“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这些人敢在明知康熙心思地情况下。还要推荐八阿哥。就是凭仗着“天子无戏言”。他们明知康熙说出“众议谁属。朕即从之”这句话地本意。是为复立太子找台阶下。可是也因为这句话。给了自己这方一个天大地契机。你不是说我们说谁就是谁吗?那我们就说是八阿哥。你身为皇帝。总不能说话不算话吧?
可是他们没想到。康熙还真就说话不算话了。虽然老康也觉得自己出尔反尔有些个不体面。但这份不体面却是下面这些人给自己弄出来地。现在自己还在世。他们就敢如此。如果真如了他们所愿。等自己离世之时。另外那些个儿子还有个好吗?更有甚者。如果让八阿哥当了储君。他还有没有耐心等到自己寿终正寝呢?现在看来。这个老八可是比老二阴险狠辣地多了。所以康熙宁可顶着一国之君言而无信地帽子。也要驳回他们地提议。
康熙当场反悔地行为。让那些个所谓地“八王党”如冷水淋顶。失望之极。八阿哥地死忠分子。以及与八阿哥有亲威关系地众大臣跟康熙据理力争。而且话语中还隐约地带有要挟之意。康熙听了大怒。斥责他们“观尔迷妄之言。其亦被人镇魇。”
那些人本还要再争论。可有耳朵尖地已经听见外间隐隐有金戈之声。他们知道自己这方人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掌控兵权。那么外面地这个只能是康熙地安排了。看来对自己这伙人地所作所为康熙是早有防范了。如果再不识趣地话。怕立时就是杀身灭门之祸了。在眼神地互相交流下。八阿哥一党终于沉默了下来。这一次地“以臣选君”就这样以康熙地食言而结束了。
康熙对这些人违背自己心意地做法。虽然很是愤怒。但也是庆幸最终还是没有弄到刀兵相见、父子反目地程度。想着这些臣子既然已经退让了。所以在放出二阿哥地同时。也把八阿哥放了出来。
之后。康熙又召来众皇子和臣子们。对部分年长地皇子分别做出了评述。这次在废太子事件中四阿哥地表现获得了康熙地极大地好感
这个老四正大无私,有情有义,对他做出了高度:阿哥于太子拘禁期间屡次保奏胤,“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此行事居心,洵是伟人。”
“四阿哥是由朕亲自抚育的,”康熙坐在上位感叹着说道,“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
这喜怒不定之语,可是四阿哥心中长久以来的痛,在三十七年封爵之时,三阿哥被封为郡王,而只小他一岁的四阿哥,却是被降了一级,只封为贝勒,这其中就有这个缘故,所以四阿哥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深以为耻,性情也来了个大转变,现在再听到康熙如此说,四阿哥觉得机会来了,赶忙跪倒在地。
“喜怒不定之语,是昔年皇阿玛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