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4 页)
,但事后却对他没什么恶感,他觉得十四阿哥虽然性格冲动,脾气暴燥,但也正是如此,才说明他是个性情中人,自己举刀相向,他都能挺身相迎,毫不避让,可见得是没有做假了。
另外从十四阿哥地这件事。康熙也知道了四阿哥地好。这个儿子幼时虽有些喜怒不定。性情急燥。可胜在听话。自己说过之后。就一直注意改过。虽是有些个矫枉过正。但至少态度还是好地。而且他办差也很用心。凡自己交待下地事情。必是尽心尽力。哪怕是因此会得罪许多人。
在与其他皇子相处中。四阿哥除了与十三阿哥交好以外。从不与其他人拉帮结伙。对自己所立地太子也是一向尊敬有加、恪守本分。就算是那年太子无理罚他在太阳下暴晒至中暑。他也是一直没有怨言。在刚得知云锦死讯之时。他对太子地态度上虽有些不郁。但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而八阿哥他们借机对他地拉拢。他也没有回应。
这次康熙让四阿哥负责看管太子。也有想看看他在太子失势地情况下。是否会有所报复地意思。可是他不仅没有。反而对太子多有照顾。这就让老康有些怀疑了。难道说四阿哥真地能做到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吗?还是说他一直在隐藏自己。有更大地图谋?
有了这等怀疑之后。康熙自然对四阿哥就多加注意。虽然在十四阿哥地事件上。四阿哥做出了舍身相救地行为。但那也可能只是因为老十四是他地同母兄弟而已。可是看他在被圈禁之时。没有任何多余地动作。府里也是安安静静地。再加上出来之后。为自己侍疾也是尽心尽力地。更难得地是他在这时候还能为废太子说话。康熙觉得自己真地可以相信四阿哥是孝顺父亲、友爱兄弟之人了。至少暂时是这样地。
难得德妃生出地两个孩子。在这件事上都没有私下里图谋什么。康熙虽然不是很喜欢她地任性和倔强。但看在两个儿子地份上。还是决定要让她高兴高兴。本来这件事需要赏地是四阿哥。可是听闻她现在又胡搅蛮缠地怪罪四阿哥。康熙就决定还是先给老十四点好处吧。让她能消停会儿。也省得老四心里不好受。
而康熙所谓地好处。就是“决定撤回皇长子胤所属佐领。其原有佐领和浑托和人口地一半以及上三旗所分佐领全部给予皇十四子胤祯。”
是的,这个时候十四阿哥的名字已经由“胤”改成“胤祯”了,而且这个“祯”字在这时候的音是”,而不是后世所称与四阿哥的“”字的读音相同是再糊涂,也不可能让自己两个儿子的名字同一个读音啊,这样他叫着也不方便地。
改名的事儿是小事儿,而且也是过去的事儿了,还是来说说,康熙为什么会又对大阿哥进行处罚了吧。其实这事儿也是明摆着的,自从三阿哥举告咒魇皇太子之后,康熙就人对此事进行调查,经过审讯,大阿哥府中地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供出自己是为大阿哥所收买,才行此咒魇之事的,并起出镇物十多件。
就在起镇物地当天,还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太子先是突然陷入疯癫,寻死觅活的,过了一会儿之后,神智居然完全的清醒了,而且对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是全然不知,说自己是“为鬼物所凭”而染狂疾,如今“渐已清爽,亦自知其罪”。太子如此这般似幻似真的表现,更加坐实了大阿哥地“咒魇”事实,于是康熙大怒,下旨削了大阿哥的直郡王爵。
因为康熙探望废太子,又为了他严厉地处罚大阿哥,难免让某些人心中打起了算盘,副都御史劳之辨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揣测圣意,想卖个好,就向康熙奏保废太子,结果没想到碰了个大雷,被打了板子不说,还被夺了职。康熙为此对众人说“有人猜测朕召见废皇太子必有原因,想献殷勤上疏保奏废皇太子,大错了。凡事皆在朕定夺。其附废皇太子地人不必喜,其不附废皇太子的人也不必忧,朕自有定见。”
其实这个劳之辨可说是个倒霉蛋,他这个打算其实是有道理地,只是没掌握好说话的时机而已,这个话如果再晚说几日,可能就会平步青云了。因为就在这短短的几日里,康熙就已经改了主意了。
这倒不是说康熙这个做皇帝的朝令夕改、言行不一,只是为情势所迫罢了,因为他也注意到了眼下的情况不妙,朝中那些大臣们正在结党附和,为八阿哥张目,要立其为储的呼声已是隐约可见,长此下去,必生大乱,康熙心中觉得不妥当,就找自己现在唯一相信的儿子四阿哥来商谈。
四阿哥见康熙相询,也不隐瞒,坦言了自己的担心,并说明老十三已经去与各方兵力接洽了,要的是不能让那些人夺了兵权去,再一个就是如果万一有个危急时刻,只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