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子出阁读书的诸臣,都是拥立的功臣。
谢大爷原本并没觉着此举不妥。他是文官正统思想,“皇储立嫡”,既然九皇子是徐皇后唯一嫡子,自然理所应当要立为太子。
可去年七八月份之后,情势有所不同。皇帝病卧床之际,宫中徐皇后和静孝真均到皇帝身边侍疾,起了争执。静孝真是皇帝为秦王时的原配,秦王妃。皇帝入继大位后恰逢慈圣太后身体有恙,秦王妃姜氏事姑至孝,自愿出家修行为太后祈福。
果然姜氏出家后太后病情渐渐好转。皇帝大为感概,皇宫专门辟出一块景色优美的园地,建了“静孝庵”,赐姜氏居住,赐号“静孝真”。姜氏父亲姜源,封为赵国公,赐国公府邸,并特许“长子袭爵”。一个女儿出了家,换来两代国公。
先慈圣太后世之时,若宫中团聚宴会,常令静孝真位次居徐皇后之上。徐皇后心中是如何做想,众不知,只知她表面上一派温柔谦恭,低眉顺眼的坐静孝真下首。
慈圣太后去世后,凡宫中大小宴会,皆由徐皇后主持。根本不许静孝真出席。静孝真便只守庵堂中渡日。静孝庵占地辽阔,风景优美,供奉丰厚,她的日子并不难过。
大皇子是皇帝潜邸时所出,生母虽是梁妃,幼时却由秦王妃姜氏抚养,视她如亲母,常到静孝庵探望。皇帝也偶尔会到静孝庵坐坐,闲话几句。是以,静孝真处并不冷落。
皇帝病倒后,静孝真来到御蹋前,药方子逐一细看,亲自督促宫女熬药,亲手喂皇帝喝药。徐皇后如何能忍,两御蹋前争吵起来,互不相让。
徐皇后是以“元后之礼”被迎入宫中的,先慈圣太后世时她已是憋了十几年的气,如今哪里能够再忍。却不想,这一争吵,登时落了下乘。
徐皇后以为自己有名份,有皇后印册,所以有恃无恐。却忘记了,静孝真跟她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她已经失去皇后的名份,失去世俗的荣耀,她已经出了家。
徐皇后和静孝真究竟吵了什么,外无从得知。只是,皇帝没有一病而亡,他又站起来了。站起来以后,时常到静孝庵小坐,时常和大皇子、静孝真一起,如一家三口般。倒是徐皇后处,绝少涉足。
和年方十岁、尚天真幼稚的九皇子不同,大皇子已是二十出头,沉稳持重的很。这场变故一起,原本毫不犹豫请立九皇子的大臣中,有暗暗流汗。
其中包括谢大爷。
这场争斗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若是九皇子继了位还好,一个拥立之功是跑不了的。可世事难测,若是大皇子最终坐上那张椅子,又该如何呢?仕途堪忧。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黄色月亮扔了一颗地雷
谢谢所有支持正版阅读的读者。
☆、41第41章
“若按常理;皇储立嫡。九皇子是圣上唯一嫡子,自然当立。”谢大爷面容惆怅;声音中有着浓浓的忧虑,“可天家之事;谁能说的准?”
谢四爷跟谢大爷对视一眼;心中各自了然。那确实是普天之下最与众不同的人家,不可以常理测度。普通人家不可能有的事,他家会有。
普通人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即便妻子去世或被休;妾一直还是妾。偶有妾室扶正的;也要宗族允许、原配娘家答应了,写下同意书;认妾室为原配的妹妹,方才可行。况且稍微讲点体面的人家,也断断没有妾室扶正这档子事。
为人臣子,若想扶正妾室,千难万难。定国公徐家是开国元勋,世袭罔替的国公府。第七代定国公宠爱妾室,并妾室所生的儿子,原配去世后冒封妾室为夫人,请立妾生子为世子。结果怎么样呢?被夺禄,爵位还是原配嫡子袭了。
天家不同。皇后有无故被废的,嫡子有冤枉被杀的,妃子若宠冠六宫,登上后位并非不可能。本朝妃子晋为皇后的例子,不可历数。皇后被废的,也不止一位。
若徐皇后被废,九皇子便没了身份依仗,大皇子便成了“长”。若无嫡,便该立长。谢大爷想到此处,打了一个寒噤。自己便是想到这一节,怕自己往后撑不起谢家,才要玉郎出仕。可玉郎他……?和南宁侯府走的太近了些。
南宁侯府大小姐颇受圣宠,频频入宫,常在勤政殿玩耍。曾有传言,圣上意欲立她为九皇子妃。九皇子也待她极为亲善,听说,九皇子待张大小姐,比待自己的亲表妹,徐家大小姐徐抒还要好。
可是,自从原东昌侯沈迈一怒打死徐朗之后,张家和徐家已结下深仇。徐皇后若得志,是再也不会放过张家的。若是九皇子继了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