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码》(2003年)使得读者在阴谋者炮制的充满想象力的恐怖故事里时而狂喜,时而颤栗,完全不必计较其中的史实性错误和有关神学的纰漏:主业会被刻画成一个控制国家的秘密机构;郇山隐修会在梵蒂冈几个世纪之久的血雨腥风中背负着保护与传播真相的责任,即耶稣与玛丽·玛德琳娜有过孩子,而墨洛温人正是他的后人。此外,影片还揭示耶稣从未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宗教,并成为这个宗教的领袖,他更是一个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其教义被信徒歪曲和删改以合乎他们的政治目的,而教会则是桎梏个体精神于蒙昧之中的最佳工具。
阴谋理论每天都在征服新的拥众,不只透过书籍、系列剧,或者大量的互联网讯息交流,更通过面对措手不及的危机时舆论所表现出的集体晕厥,以及正视世界及其复杂性时解读的困境不断扩充它的领地。阴谋论者坚信政府间欺压百姓的合作,秘密集团的存在,马基雅弗利主义者[2]的权谋,以及所有令这个世界及其财富血迹斑斑的欲望与贪婪。此外,宣传机器也在肆意利用人类的利己主义制造着虚假消息,这样的罪恶比比皆是:麦胖症(malbouffe)、气候的改变、石油的枯竭、大流行病的传播……我们已被包围!
为何会如此成功?
“阴谋论者”试图将并无一致指向性、相互也无关联的素材疏理成一个结构完备、条理清晰,而且合情合理的解释,并通过赋予周边成分以意义,来抵达被隐藏的真相的核心。
在阴谋论中总可以找到相同的题材,通常涉及犹太人(《主业会议定书》)、耶稣会,或者其他所有秘密团体(共济会、光明会,等等)。这些由隐形权势人物控制的金字塔型组织,想要操纵和控制世界,保护和增长既得利益,攫取与占有财富和资源。通过政治的、金融的、军事的、心理的,还有科学的手段,这些精英组织和宗教团伙一步步稳稳当当地肆意“操纵着公众”。监视、欺诈、背叛、贪腐、盗窃、谋杀交错使用,轮番上演,令人不安的影响力遍及权力的方方面面:政界大佬、金融寡头,跨国企业巨贾,媒体老板,宗教领袖……
(人文)科学给我们的启示
对于社会学家而言,当舆论不能为一起事件的发生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时,阴谋理论便会乘虚而入。特别当一起重大事件的发生造成严重心理冲击与纠结,或者当政府和体制的诚信不堪一击时,更是如此。
拥有最强大生命力的“阴谋论”总是能够与时俱进,请看下列组合:“老”“阴谋论”(犹太人的,或布尔什维克的“阴谋论”)和俄罗斯大革命组合成“年轻的”的“犹太布尔什维克”“阴谋论”。此外,美国逐渐爬上世界霸主宝座的背后,隐藏着来自洛克菲勒家族或者三边委员会的“魔爪”。
在《神话与政治神话》(1986年)一书中,历史学家兼大学教授拉乌尔·热哈尔戴(Raoul Girardet)试图阐明在对政治的恐惧中,真实与想象如何相互作用。他注意到,最常见的“阴谋论”往往呈现出解释世界和当代历史的明显意图,甚至体现在超验的层面上。这种神话的变体被赋予一种“社会效用”,如同神话本身,来源并不确定,相反,表现形式却总能清晰可辩,或者是一则具有可信度的消息,或者以一个发人深思的虚构故事形式出现。哲学家罗伯特·瑞德克(Robert Redecker)认为,这种对获知的置信拥有“自恋癖的特征……其信众为拥有一个极端重要的秘密而沾沾自喜,享受着比大学问家还要博学的快感”。
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维罗尼克·康冰·文森(Veronique Campion Vincent)以美国研究为标本,划分出精英与反个体,两大“阴谋论”的区别。精英“阴谋论”又可以细分为“右翼”理论和“左翼”理论。前者指为黑人和犹太人服务的联邦国家试图夺取白人和基督教徒国家的领导权;而后者则认为由大公司和大富豪控制的国际化机构试图建立世界新秩序。在这些“阴谋者”中,既有三边委员会、彼得伯格集团、世界贸易组织,也有凯雷集团、骷髅会、朝圣山学社,等等。至于反个体“阴谋论”,指的是透过国家和不同的机构,对个人实施难以察觉的控制,特别是对心智的控制,科学在此成为同谋。
2007年,瑞士心理学家帕斯卡·瓦格纳·埃格(Pascal Wagner Egger)和阿德瑞恩·邦瑞德(Adrian Bangerter)透过与维罗尼克·康冰·文森相似的分析指出,“阴谋论”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