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2/4 页)
蒋若闻心虚地说道:“我懒得跟你说话。神经病!”
郭亮心道:这家伙总算说了一句正确的话,这些人在外面的人看来还真是神经病。
他出言问道:“钱主任,你能把开关厂收购的相关文件给一份给我,让我先看看,了解一下情况。”
钱安南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可以,可以。”
听完了科委几个领导的汇报,郭亮又照本宣科地赞扬了科委领导班子有能力、值得群众拥戴、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也赞扬了他们近几年来的成绩。最后是提出希望,希望科委更好地挑起振兴双清县科技的重担,帮农民、企业找到更多致富的方法、致富的道路。这些都是套话、大话,如果改变一下里面的名称。稍微修改一下几句针对性的句子和实例,这篇文章完全可以用在其他单位。郭亮开始的时候还有点不敢照本宣科地念,担心在座的几个知识分子会露出讥讽的笑容,甚至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当面指责。
但郭亮的担心是白担心了,他们对他的发言没有一点反感的意思。连那个刺头王韶丘都边听边点头。开始的时候,郭亮感到很奇怪,我说的套话真的这么好?不出言反对我的这些套话就算我烧高香了,怎么还不停地点头表示认同呢。
后来他口干停顿喝水,这才发现问题:他说话的时候王韶丘也在点头,他没有说话的时候王韶丘也在点头——敢情这家伙压根就没有听。他的心思早已经不在这里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哎,这些知识分子啊。”郭亮扫了在座的几个人一眼,发现这么多科委领导只有那个蒋若闻和钱安南在认真听,蒋若闻还记了笔记。
开完会,大家在科委旁边的餐馆吃了中饭。然后一行人又参观了科委大楼里的几个单位。之后,郭亮他们一起到了特种开关厂。因为科委那一辆旧桑塔纳送到汽修厂维修,钱主任和蒋若闻以及另一个副主任挤进郭亮的车里一起出发。其他如王韶丘等人就没有同行——坐不下。
其实这类亏损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好看的,或者说看不看都是一个样:开工不足、职工灰心、设备空闲、环境凌乱、……
看完开关厂之后,郭亮就与他们告辞了。他带着有关开关厂收购资料回到了办公室,一个人坐在那里认真看了起来。
当郭亮进了这个厂,发现工厂正处于停产状态。除了几个厂领导,几乎没有其余的职工。看厂里的情景,估计知道他会来,临时打扫了一下,但路上很多垃圾都没有清理干净。郭亮无奈地看着,匆匆走了一个冷冷清清的车间然后进厂会议室听取厂长的汇报。
双清县特种开关厂成立于1974年。专门生产用于瓦斯、粉尘环境里使用的防爆按钮、防爆插座、防爆断路器等特种电器设备。在80年到90年十年内创造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当时的产品供不应求,还出口过东南亚和非洲地区。但在十年前那场动乱之后,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无理制裁,导致产品销路大跌。加上技术改造没有跟上去。产品几十年都是一个样,成本不降反升,导致竞争力越来越弱,过去的老客户逐步流失了。
当时的县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措施失败之后,为了挽救这个昔日的明星企业,他们决定将这个特种开关厂降格划归到科委门下,由科委直接管理,想借助科委里面的技术力量让它起死回生。当时社会上将“科技”的能力吹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似乎工厂企业一与科技沾边,只要有知识分子加入,企业的产品质量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就具有了竞争力,工厂效率就会突飞猛进。
当时,县政府的这个决定不但让开关厂干部职工高兴,就是科委自己内部的人也高兴:实力壮大了,话语权扩大了,科委的技术有了一个更大的应用平台,这个工厂也将更容易让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成果。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开关厂划归到科委之后不但没有起死回生反而越来越萧条,效益越来越差。科委自己也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除了被人讥讽科委没有能力、县领导对他们失望外,还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科委领导们极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这开关厂,收获的却是开关厂职工的埋怨和一张张科委很难报销的账单。科委为此名誉扫地,经济陷入困境。
看到开关厂濒临死亡,县领导也对他们不闻不问,没有人提出解决方案更没有人提议将开关厂重新划出去。
去年年底,中元国际突然派人到科委来谈收购开发厂的事情,科委当即就心动了。他们立即找县领导游说。县领导也对这个开关厂头痛,对收购很感兴趣。当时县长张春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