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页)
为先锋,率浅野幸长、山内一丰、堀尾忠氏等将,北上布阵于木曾川畔。本来两队约定,等福岛队攻克竹之鼻归来后一起渡河进攻岐阜,然而池田辉政为了抢功,于八月二十二日悍然北渡木曾川——米野合战打响了。
东军兵力为一万八千,池田、浅野、山内等人,都是能征惯战的宿将,面对强敌,织田秀信体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符的顽强与坚韧,数次扰乱东军阵营,只是众寡实在太过悬殊了,激战数小时后,织田军被迫后撤,秀信遁回岐阜城。
竹之鼻城方面,守将杉浦重盛在作了顽强的抵抗后切腹而死,福岛正则凯旋而归。然而才走到半路上,正则就听说了池田辉政抢先渡河的时候,怒不可遏,差点就要杀过去和辉政火拼。辉政知道自己理亏,只好把正面进攻岐阜城的机会让了出来,自己转向西侧。福岛队很快就把岐阜城包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八月二十三日晨,总攻开始,不到一天的时间,这座曾做过织田信长本城的名城终于陷落了,织田秀信被迫隐居,并与五年后去世——织田氏嫡派之血至此断绝。
其实石田三成所部就驻扎在岐阜城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大垣城中,他本拟东进与织田军会合,但急性子的秀信不等援军来到就开城出战,导致惨败。得到米野合战失利的消息后,三成急派重臣前野兵库领兵前往救援岐阜,就在岐阜落城的当日与东军黑田长政、田中吉政、藤堂高虎等部遭遇,苦战而败。三成知岐阜已不可救,于是约束各部退回大垣。
就这样,东西两军将美浓国一分为二,遥遥相望,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对峙。
●优劣分明的布阵
福岛正则等将在浓尾平原奋战的时候,德川家康一直窝在江户城中不动,他一方面多次派出使者激励前线将士,一方面到处写信,想从内部分化瓦解西军。一直等到米野合战的胜利喜讯传到江户,家康才终于挥师西进,于九月十四日赶到了大垣城西北方的赤坂地方,树起了代表源氏的白旗。
看到家康来到前线,东军各部士气高昂,而固守大垣城的西军阵营则产生了动摇。为了振作士气,石田三成麾下大将岛左近、蒲生乡舍率领五百兵马出城,渡过杭濑川向东军挑衅。东军中村、有马等部冲前迎敌,中了埋伏,连武士带杂兵被斩杀近两百人——是为杭濑川合战,虽是小规模战斗,西军却罕见地取得大胜,鼓舞了士气。
德川家康想要等儿子秀忠所率的本部兵马到来后再进攻大垣城——因为传说家康是野战的高手,攻城战却非其所长——然而自东山道进军的秀忠却被真田昌幸拦阻在信浓上田城下,迟迟不能赶到美浓。家康无奈之下,打算放弃无意义的对峙,率师突入近江,直薄石田三成的本城佐和山。
然而东军还没有开始进发,西军倒先动了,主力离开大垣,后退到接近近江边境的关原地方。关原是从美浓进入近江的重要门户,南北皆为高山,中山道横亘其中,此外,它还北接北国街道,南接伊势街道,乃是不得不争的战略要冲。
战争迁延日久,因为德川家康的威望天下无双,又擅长耍弄阴谋诡计,所以石田三成发现越来越多的西军将领与家康暗通款曲。毫无疑问,如果再拖下去,这些家伙可能会陆续投向东军阵营。因此三成退出大垣,占据关原要冲,吸引东军前来主力决战,他希望经此一仗打胜,可以改变人心向背,进而改变整个天下大势。
西军在关原地区的基本配置如下——
驻扎在东山道略微往北的名为“南天满山”的台地上,作为西军阵列核心的乃是备前大名、“五大老”之一的宇喜多秀家,所部一万七千强。驻在宇喜多军侧后方,担任保护和辅佐作用的有大谷吉继所部四千人,户田重政、平塚为广共一千五百人。
宇喜多军往北是小西行长四千人和岛津入道惟新斋(义弘)一千六百人。石田三成和丰臣氏部分直属家臣驻扎在更北面的小关村笹尾山,共约七千之众。
位于中山道南方的有赤座直保、小川祐忠、朽木元纲、胁坂安治四位小大名的部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一字排开,总兵力为四千余。更往南方的松尾山上还屯扎着筑前大名小早川秀秋的一万五千人。
就西军的主要部署来看,是以中山道为中心,以笹尾山和松尾山为两翼,中间略往后收缩,左右毫无顾忌地展开,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是为鹤翼之阵。西军所部大多驻扎在山上,在其阵前,也就是正东方,有一片相对平缓的开阔地,中山道在此连接北国街道和伊势街道,好象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按照石田三成的规划,这个十字路口就是东军葬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