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不过只有煊赫的名声而已。但他自小勤奋好学,加上天武、持统二帝感念中臣镰足之功,对其关怀有加,689年,任其为判事职,使其正式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草壁皇子也和藤原不比等交好,临终前授以佩刀,要他竭诚辅佐自己的儿子轻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文武天皇。在文武朝,不比等升任正三位大纳言,其后又升任第二位右大臣,接近了人臣的顶峰。
日本中世官制在《大宝律令》中成型,中央官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置二官八省一台和五卫府。二官为主管祭祀的神祗官及最高行政机关太政官,太政主官为太政大臣,辅官为左、右和内大臣,其下还有大、中、少三级纳言等官,统辖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刑部、大藏、宫内八省;一台为司监察的弹正台;五卫府指警卫宫廷的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和左右兵卫府。最初正一位太政大臣仅授予皇族,并且经常由东宫兼任,总摄朝政,作为人臣,最高是左大臣,其次为右大臣,都为正二位——相当于我国的正二品官衔。
因为日本的官员品级也模仿中国,设一到九位,每位分正、从两级(九位则分大初位和小初位),三位以下各级还分上、下(中国的九品制,是五品以下分上、下)。四位以上(含)官员可以参加朝议,称殿上人,四位以下则称殿下人。
《大宝律令》再度确定班田制,为了便于实施,也模仿唐朝建立户籍制度。不过唐朝一户平均为四到五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而日本的户也称为“乡户”,平均在二十人上下,不仅数辈同居,甚至引入相当多不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好象一个个小的“氏”或者“部”,这也是奴隶制残余仍广泛存在的重要证据。
《大宝律令》还规定了全国的军事机构,中央设五卫府,地方上由各国国司掌控数个军团,此外在九州设太宰府管辖下的防人司,以防外国入侵,陆奥设镇守府,防备虾夷——所谓虾夷,一说即指阿伊努人,是东北部地区的土著居民,另说是开化较晚的大和族的一个分支。
《大宝律令》规定了新的身份制度,全部日本人都被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个等级。所谓良民,也称公民,包括皇族、贵族和广大自由平民,也包括半自由的农奴;而贱民则指改新以后仍未被解放的奴隶,包括世代守卫皇陵者,以及公私奴婢,等等。法律不允许良民和贱民通婚,一旦通婚生下子女,也都归为贱民一列。
文武天皇以《大宝律令》而著名,但他的统治时期却并不长,大宝二年〔702年〕,上皇〔指退位的天皇〕持统女帝去世,5年后文武天皇也咽了气。文武天皇的儿子首皇子年仅七岁——和他老爹丧父时候一般大——于是天皇的母亲,也就是草壁皇子的皇妃阿闭〔原字为门中一个下字〕皇女登基,改元和铜,是为元明女帝。有了持统女帝的先例,皇子年幼,由其母或祖母暂代为天皇,似乎已是顺理成章之事。
元明女帝继位后即下诏营建新的都城,地址选在大和北部的奈良地区,建设式样完全模仿唐都长安。和铜三年〔710年〕正式迁都,名平城京,号称“小长安”。这座都城东西约4。2公里,南北约4。8公里,居中铺设了南北向的宽阔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两部分,每部分东西分为四块,每块又由九条大路隔开,形成数十个“坊”,布局相当规整。都城北部正中设有所谓“内里”,也即是皇宫。
迁都平城京以后,日本就此迈入了“奈良时代”,这是一个彻底崇尚唐风,无时无处不模仿和学习大陆文化的时代。
●奈良朝和天平文化
世传圣德太子的画像,头戴乌纱襆头,帽翅曲折上结,身穿圆领长袍,腰横玉带,佩着直身双刃的长剑,足登“乌皮履”,手捧笏板,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象极了一位唐朝官僚,而不象是个日本人。然而这正是奈良时代日本官员的普遍装束,他们穿唐装、写汉字、读汉书、作唐诗,完全沉迷于西方传来的大陆文化中而不能自拔。
然而其实这个时候,日本还不算是彻底统一的。大化改新以后,大和朝廷将所辖领土划分为五畿七道,所谓“五畿”,是指统治中心的五个国〔大和、河内、山城、摄津、和泉〕,所谓“七道”,是指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和西海道,每道下辖数国。然而一直到奈良初期,东山道的最东北端和西海道的最南端,都还没有被统一。
东北地区大部分领土仍掌握在土著虾夷族手里,对此,奈良朝廷多次派兵东征,还修建道路,从东海、东山、北陆等道强迫移民到东北地区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