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页)
的颈项。那白马吃痛,一声长嘶,前足倏地跪地。溶溶月光下,一个白衣人站在树枝上,身子随着树枝而起伏摇晃。
那白衣人冷冷盯视着倒在地上的白马,仰天长笑道:“杨慕非,我要你在大理死无葬身之地。”笑声未歇,人已愈去愈远,但见树涛阵阵,在他身后汹涌不休,犹带呜咽之音。那白马挣扎着站起身来,迎着西风,走出了几步,复又翻身滚倒,抽搐了几下,便一动也不动了。
正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记
一、主题
这部小说在2007年3月至5月间动笔写了上卷后,于2007年7月至9月间又将下卷陆陆续续完成。创作时间,都是一分一秒挤出来的,其间种种艰辛,自然不言而喻。总的来说,下卷比上卷写得更好。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写这样的一部小说,我告诉他们,是为了纪念那些因美伊战争而受到伤害的人民。朋友们听后,大都一笑了之,并不当真。但是,这部武侠小说的确不着重于写江湖仇杀,而是想通过讲述人性因战争而引起的种种变化,来控诉战争的罪恶。
战争是史上最具有破坏力的恶魔。它既能摧毁一个国家,也能毒蚀那个国家所有人民的心灵。一个国家被摧毁了,还可以在硝烟中重建,但如果国民的心灵因此而受损,那就不是能轻易修复的。美伊战争已过去四年了,但伊拉克那片焦黑的土地上仍爆炸声不绝,绑架事件此起彼伏,人体炸弹纵横捭阖,居民整日生活在恐慌之中。
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蒙古大肆入侵中原,并最终灭掉南宋的那段时期。由于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这场战争历时多年,战况异常惨烈。面对蒙古那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的铁骑,南宋军民无法逃避,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如下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变节投降,反戈攻宋,如张弘范、全真教等。张弘范率领蒙古兵攻破了南宋多座城池,并在崖山掐灭了南宋最后一丝复仇星火。他临海兴叹,洋洋自得,在岩石上刻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字,但时隔不久,便被人添上了一字,变成了“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成为了一时笑柄。张弘范去劝降文天祥时,文天祥以《过零丁洋》一诗示之。他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羞愧难当。他在元朝做官期间,上至皇帝官僚,下到黎民百姓,都瞧不起他,甚至当面讥讽。至于全真教,因丘处机西行传道,获得了元朝统治者的好感。但当他们与元朝统治者发生利益冲突时,连自己的“吃饭家伙”也保不住,万千道经付之一炬,仅留下了一本《道德经》遮羞。
第二条路,奋勇杀敌,抵御外侮,如文天祥、慕清风等。文天祥是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忠臣之一,也是最令人心酸的父亲之一。他冒死逃出蒙古军的魔掌,经过万千艰难险阻,终于到了大宋境内,却被扬州统帅李庭芝疑为奸细,下令通缉追杀。后来,他再次被元军抓获,投入牢狱。在狱中,文天祥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女在宫中为奴,被人无端欺辱。此时,只要他肯投降,妻女立刻便能得救,从此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然而,他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女而丧失气节。他在家信中如是写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而慕清风哪,他家本是名门望族,为了抵抗蒙古军,而满门抄斩,自己也被逼得挥刀自宫。
第三条路,遁世远避,不理尘事,如张三丰、寂灭师太等。他们隐居山林,修身养性,从不过问时事。既不上阵杀敌,抵御外侮,也不向元朝统治者奴颜婢膝,卖国求荣。这种态度,是当时大多数人所采纳的处世哲学。但他们的这种不作为,自然难以逃脱沦为亡国奴的命运。虽然使自己得到了一时的安逸,却失去了一生的安逸。
在这种乱世里,无论走那一条路都是绝路。面对残酷的现实冲撞,人性开始扭曲。蒙古军统帅伯颜在《奉使收江南》中这样写道,“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也许,他真的没有动手杀人,但他手下的将士,在他的默许下,甚至鼓励下,这里屠城,那里屠城,四处烧杀抢掠,其中又流淌着多少生灵血哪?而大宋官兵为了抵御蒙古军的进攻,坚守城池,直至粮食断绝。这时,“英雄”站出来了!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