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租来的生活(1)
请你暂时停下手头的事情,打开你的衣柜,看看是不是有一半以上的夏装一次都没穿了。为什么?不是小了也不是破了,只是你觉得这些衣服已经过时了。你再打开抽屉,是不是你的第一只和第二只手机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坏了?没有,还好好的。只是怎么看上去那么难看,居然连摄像头都没有。这样的设备怎么能符合自己的身份?
每次搬家的时候都发现东西越来越多,可是平时真正用得上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你是否静下心来仔细想过,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你的手机现在功能齐备,可是真正会使用的功能又有几项?也许只是打电话、发短信、看邮件而已。但是,过几个月肯定还要换一款最新的,只因为别人都换了,不换就落伍了。而那些本还好好的手机就这样废弃了,没有被制造商回收,也没有被置换到二手市场,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家里的电脑一样,相机也是一样,“从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电子产品的更新又快,极易造成浪费,我们每一天都在这种极端“奢靡”的状态中度过,自己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可是,你是否也发现生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不知从何时起,身边开始多了这样的朋友,他们完全有能力买房,却喜欢在地铁沿线租房子住。出行只乘地铁或公交车,偶尔还会骑骑自行车。他们崇尚简约的装修,反对实木地板。屋里的家具最好都是二手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因为繁忙的他们随时准备拎包走人,去往下一个城市下一个住处。
这些喜欢“租生活”的乐活族以此为荣,结婚也要租婚纱,坚决不买,为什么要买?浪费,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词。只穿一次就扔掉,太不环保了。更有甚者,居然连包也租。参加公司的晚宴需要一个爱马仕的手袋,400元租一天,一年也就用这么一两次,犯得着花几万元买一个吗?
“只是我的生活是租来的,我从来没学会如何去买。所以我也不值得拥有更多的东西,因为没有一件是真正属于我的。”英国歌坛才女蒂朵浅吟低唱着,一首《租来的人生》(Life for Rent)让无数人动容。生活不属于我们自己,一切都是租来的。那种对漂泊人生的感慨一句一句唱到心坎里。只是,蒂朵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租生活”居然演变成了一种风靡全世界的新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新新人类极力追求的时尚。“租生活”完全变成了一个褒义词。
觉得不可思议?想想看,这样没什么不好,各取所需,杜绝浪费。于己省钱,于社会有利。何乐而不为呢?当这个社会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时候,你怎么还好意思老在家里放着一大堆从来不用的东西呢?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让人们放弃对时尚、对美的追求,相反,因为东西是租的而不是买的,倒是可以随时更换成最时尚的款式,享受最新鲜的服务。
什么都不属于我,我却拥有一切
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这个情景。你有一部手机,但是它并不属于你,而是属于制造商或零售商。你只是从它们那里租过来,每个月支付一定的租金。手机是空白的,需要哪些服务,就向运营商预订,想看视频短片或是听音乐,用什么安装什么,并为每项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在使用期限内,当手机坏了或者想更换新款的时候,就把手机还给制造商,换取一部新的手机。淘汰的手机回到制造商的回收体系中,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重新投放到二手市场上。所以以后你在商店里看到的并不是顾客在挑选商品,而很可能是在预订服务,并且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在网上完成预订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租来的生活(2)
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消费者依然可以享受到最时尚、最前沿的产品,唯一的区别就是消费者不再“拥有”它。一方面是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拥有一件东西却不使用,一方面是用什么取什么,不喜欢了还可以免费更换新的。究竟哪一个更划算呢?
那么,这种体系与原来的有哪些区别呢?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那就是从过去的“买——用——扔”变成了“租——用——还”,一个单线的浪费型生产体系就转变成了循环的节约型生产体系。
对制造商而言,这个过程是一次完全的战略变化。因为当所有的产品都不卖给消费者而是租给他们的时候,所有权是归制造商所有的。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它们就必须要生产经久耐用的产品,而且在设计的最初就要考虑产品将来回收的可能性。那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