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除欲究本2(第1/15 页)
01 吴翁素日声名远董至他乡问道缘
诗曰
吴董二翁遇楚城 讲经说法悟前生
有恒原是修行体 根芽何愁不炼成
董游湖北时,与吴老人同坐。
吴曰:你既出家,为何不修行?
董曰:我无根基。
吴曰:
多有人说无根基,但说此话不明理。
生在中华得人身,六根俱全风流体。
假若痴聋痿瞎哑,但有一样该怎的?
一身周全无弊病,这就是个好根基。
就该访道学修炼,错过机会无处觅。
董曰:我做许多伤阴骘事,上天岂肯容我到好处去?
吴曰:
虽损阴骘形莫换,也未变驴被雕鞍。
此时改过还不迟,坏人学好谁能拦?
紫阳真人遭天谴,虽然道坏路周全,
只要加功再进步,一连三次又复元。
有恒!
董叹自身曰:
鼻孔能闻舌能辩,耳朵能听眼能看,
手能拈取足能行,六根周全无褒贬。
惟有一样不如人,心宫恰赛牲口圈。
吴曰:
桑田也能变沧海,沧海亦能变桑田,
世上诸般由人做,公要还性有何难?
先将世情齐放下,一盏孤灯照内观,
尅去畜性还天理,日久化成蓬莱苑。
董曰:未尝不愿做好人,只是改不过。
吴曰:改不过无恒!
歌曰
因访至人走天涯 游至湖北遇明家
谈起修行玄奥理 公讲换性是根芽
02 孝心感动百灵敬积善降祥神鬼钦
诗曰
尅己施财已早年 生平抱负被人怜
为亲割股纯阳佑 孝子贤明百世传
乾隆四十年间,余在津门曾闻人云:
有邵姓名耆兴者,生平为人,居心最慈,甘淡薄,厌杀生。凡庙宇庵观一有颓废,即力募补修,己亦倾囊施济,从无退缩,形赖以完善者,不一而足。每游郊外,见棺榇暴露,无后裔者,辄倩人随往,亲为锄痊之。又设婴儿药局,延医生高复震者,董其事。则仁寿赤龄,已历有年,所无论贫者顶佩,即富者亦赖医药,精明衔结于无涯也。然修寺埋骨施药,尚属世人易为之耳!
惟有割股奉亲一事,静听之下,不胜竦然起敬焉!渠性笃明发,曲尽怙恃之欢,无微不至。平日敬奉纯阳祖师,母有疾势已垂危,医者辞不投药。乃泣祷于师前,恍有神人指示,因割股作羹以供其母,遂获痊愈,重苏十年。
而渠祖母春秋已高,渠念桑榆垂暮,欲多遂承欢之志,深夜默焚祝于天,愿减己寿以益之,竟享大年。
祖母及母俱好持斋,祖母正七十月,母二六九月斋期,不茹荤。渠虑年力衰迈,非肉食不饱。或遇斋期,私进以肉食。祖母并母知觉,严加指训,俯首于地,求代茹斋。其仰体母心,大率如此。
余念好善乐施,尽孝感神,非所谓正人善人者哉!倘不获见之,不几觌面失君子者哉!
因道友曹通款愫,得与接晤。观其状貌,聆其语言,卓然有异于人。求出臂一视之,果有刀割痕,人言非虚也。然其他还须细按之嗣,盘桓未久,各分天涯。
阅三十余年,于嘉庆十四年,陕西长安复遇。叩其来由,随廉使至此,款叙寒暄。渠怜余住城西南角荒园,只有草房二间。遂发愿创修老君庵,以余为主持,显兴道教。
即于次年兴工,建正殿一座,以安神像。周围厢厦,以作客堂,圜堂、丹房;正殿东西,配房为静室、讲堂;殿后设游廊、经堂、执事房。后院又盖余房一带,以为厨房、养息堂;园之西南角,盖房五间。内置备棺木,以舍送无力身死之人;园之东北角,盖茅庵一所,延请解识医理羽士居其内,配合丸散丹膏,以备施送婴儿疾病之需。于十七年九月,工将告竣。
盖自兴工以来,渠于公事之余,虽更深亦必赴庵点验。凡瓦石土木彩画,逐细钩稽,合规矩者则已,未合者即令改作。回廊复宇,曲折纡徐,悉由其匠心独运,诚胜举也。庵后对坡有古坟塚,初皆不知也。渠相度土工时觉之,乃亟令修筑坚固,且铭之以石,泐曰古坟。岂古人有灵,暗中自为线索,以默邀其保护耶。
由是观之,向在津门,所闻补葺庙宇,掩埋骨骸,施药赤子,以及割股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