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页)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也有人写作“瑨肃”,在官场上不怎么得志,只在四川做过边上从事、在河南做过陕县县令。不过,考证认为,晋肃先生居然还跟诗圣杜老爷子有比较密切的交往。杜甫有一首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便是写给他的,两人亲亲热热地称兄道弟,看来关系挺不错的。
李贺诗写得有个性,人长得也很有创意。据史书记载,他“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因为长了一双钢琴师的手,所以人送绰号“长爪郎”;更奇怪的是,他居然是“通眉”,也就是两条眉毛“通”到一起了,看起来就像是只有一条眉毛。著名的花心情圣陆小凤先生以长了四条眉毛而闻名江湖,可咱们的李贺先生一条眉毛就够使了。您想想,一条眉毛,走在人群中,多好识别呀。
可 是,人的才华不是以眉毛的多少来区分高下的,一条眉毛的李贺在写诗作文方面是个无可争议的天才。据说七岁的时候,他便以善写乐府诗而名震京华。当时文坛的两位大腕韩愈、皇甫湜偶尔读到了几首诗,觉得极好,问作者是谁,旁人答曰:今人李贺。两位大腕不信,说:“如果说写出这样的诗的人是个古人,我们或许还会不知道。当今世上能写出这样诗歌的诗人,哪里还会有我们不认识的呢?”韩文公是天下文宗,天下才子全在他胸中装着呢,当然敢吹这样的牛。不久,有好事者打听到了李家在京城某某小区的详细住址,便告诉了韩大人。于是韩大人带上皇甫湜,一人骑上一匹骏马,前往李氏府上造访。凑巧这位梳着两个朝天髻的小朋友这天没在家学习,正蹲在街角看蚂蚁搬家呢。两人找到李贺,请他当场赋诗一首。李贺略无思忖,旁若无人地拿起笔,“唰唰唰”就写了一首 《高轩过》,诗云:“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是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两人亲眼看见了天才的表演,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于是很亲热地把小诗人抱上马,护送他回家。为了表示对后起之秀的爱怜之意,两位大腕放下了清高的架子,亲自为小诗人梳头,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不过,这个出自 《唐摭言》 的故事其实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关于以上这个故事,钱仲联先生已有详细的考证,此不赘述。事实是,李贺初见韩文公,其实是在他成年之后。当时韩愈正在国立长安大学当教授,有一天晚上,他送完客人,困得眼都睁不开,已经脱了衣服上了床,正准备去跟周公晤谈。这个时候,李贺前来拜见,家人先呈上他的诗集。韩愈翻开,第一首便是 《雁门太守行》。读罢此诗,韩大人睡意全无,马上穿戴整齐,接见了李贺。从此,他便与李贺结成了忘年交。 。。
李贺:才高命短叹“诗鬼”(2)
小小年纪的李贺写起诗来如此牛皮哄哄,并不完全仅靠天分。后来的大宋国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才,名叫方仲永,他出名后被老爸带着四处走穴,没时间学习,最后“泯然众人矣”。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话简直就是为李贺说的,因为他学习很努力,而且不是一般的努力。相传他每次出门,都会让一个小奚奴———这个形象相当于后世戏曲中常说的书童,背着一个古旧的锦囊跟在后面。只要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好句子,他马上提笔写下来,让书童装入锦囊收好。晚上回到家,他就把写好的句子取出来,添上首尾,做成一首完整的诗。久而久之,李贺的母亲也养成了检查儿子家庭作业的习惯,儿子一进门,老人家就命婢女将小奚奴背的锦囊取来,看看儿子又写了哪几句好诗。当然,老人家不是怕儿子过于贪玩而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相反,她是担心儿子用功过度,伤了身体。所以,每次看见李贺锦囊中的诗句太多,她都要心疼地抱怨说:“这个傻孩子呀,硬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
唐代实行以文章诗赋取士,一个士人诗歌写得好不好,能不能考上进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杆。可惜的是,唐代诗人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李、杜都没由进士出身,李贺也没有。当然,李、杜没有进士功名是有特殊原因的:李白太狂妄,不肯屈尊参加考试;杜甫倒是参加了考试,却遇上了李林甫这个杀千刀的阴谋家,所以没考上。李贺很想考个进士风光一下,也去报了名。可是礼部官员审查考生资格时,他没有通过。为啥?因为有人打小报告,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如果他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