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什么别没钱,看来这是古今相通的大道理啊。卢照邻知道自己这病是没法治好了,于是让人事先给自己挖好墓坑,有事没事便躺进去体会体会。最后,他失去了与病魔周旋的耐心,跟家人一一诀别之后,跳入颍水,走了,享年四十岁,真是天妒英才。
卢照邻是个十足的衰人,身体衰,官运更衰。他在 《五悲文》 中说:高宗重视官员的吏干,可是他却是个儒士;武则天时酷吏得志,他却因为炼丹而迷上了道家学说;最后朝廷祭祀中岳,在全国范围内征辟才士,他却早已卧床不起了。总之,他的一生是“树杈打兔子———每一下都打在空里”。
唉,造化弄人,只是弄得忒狠了些个。
。。
杜审言:拟把疏狂图一名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是谁?答曰:杜甫他爷爷。杜甫诗云“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说的就是他这位活宝爷爷。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湖北襄樊人。据说是晋征西将军杜预之后,不知真假。唐朝皇帝本是胡人出身,为了不被华夏衣冠鄙视,他们便与老子李耳攀了亲戚。自从这个坏头一开,大家都跟着吹自己的祖宗,搞得我们这些可怜的现代人直犯糊涂。又扯远了,接着说杜审言。话说杜先生是“文章四友”之一,而且还是四友中文采最出众的一个。不过,杜审言的文名再大,也不及他吹的牛皮大。
“文章四友”说起来是个群体,其实在这个群体中,杜审言除了敬重崔融之外,其他两个他都不怎么感冒———尤其瞧不起苏味道。杜审言敬重崔融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崔融年长官大,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崔融死了他还给披麻戴孝。但是瞧不起苏味道就不好理解了,这苏味道虽然有点儿圆滑,做什么事情都“模棱持其两端可也”(所以人送诨号“苏模棱”),但毕竟没做啥对不住他的事儿啊。当年苏味道刚被任命为人事部副部长,杜审言就对别人说:“完了,苏味道死定了。”旁人大吃一惊,赶紧问苏味道犯了啥事儿。杜审言说:“没啥,因为他当人事部副部长,所有任免官吏的文书都要由他经手。要是老夫写的文书到了他手中,他见识了老夫的斐然文采,还能不羞惭而死?”还好,苏味道不是周公瑾,没有那么小的气量;所以他没这么没出息地死掉,后来才做到了宰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杜审言先生很狂,而且不是一般的狂;二是古代公文是相当有文采的,绝对不像当代的公文,味同嚼蜡不说,还错别字一大堆。蛀书曾经蛀过一本 《唐大诏令集》,对唐代公文相当佩服。比如唐太宗批评士族婚姻失序的诏书就写道:“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德义之风。”乖乖,这才叫文章呢,蛀完后口齿留香、久之不去。
杜审言的名言是“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算你狠,写起文章来连屈原、宋玉都只配给他打下手,写起字来连王羲之都得臣服。狂妄的人一般都比较讨人厌,文章写得好也没有用。杜审言太狂,得罪的人就多;所以,好不容易做到了洛阳丞,他却又被贬到吉州做司户参军。在吉州那会儿,他的两个同僚———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估计是多次被杜审言严重鄙视,以至于伤害了幼小的心灵,有一天两人终于出离愤怒了。他们合伙给杜审言罗织了一个什么罪名,把他关在局子里,打算干掉他以泄私愤。眼见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周司马摆了一桌喜酒庆祝。正喝得高兴,杜审言的次子杜并,一个十三岁的小朋友,哭哭啼啼地装作来向周大人求情,却在袖子里掖着一把刀,瞅个冷子,一刀就把周季重结果了。当然,他自己也壮烈牺牲了。周季重临死的时候叹息说:“TMD,郭若讷这小子害惨老子了,他居然不告诉俺杜审言有这样孝顺的儿子!老子死得冤啊!”杜审言的事情本来是当年大唐官场上的小事,但经杜并小朋友这么一闹,事情搞大了。朝廷官员纷纷声援为父报仇的小杜,日后号称大手笔、轻易不给别人写文章的苏颋,也主动给这个勇敢的小朋友写墓志,另外一个名人刘允济则写了祭文。至于杜审言,托儿子的洪福,保住了一条老命。
后来,杜审言从吉州回到洛阳,因为文名籍甚,武则天召见他,打算提拔使用。见得面来,武则天问:“杜爱卿,今日见朕,可欢喜否?”杜审言当然高兴,山呼万岁,纳头就拜。武则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