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终还是没能告老还乡,辞职的风波也慢慢平息下来。李氏一门一文一武名扬天下,尤其是李思过以十四之龄状元之身入伍,引领天下少年之志气。天下少年无不以其为奋斗目标。民间有语,生女当生李思过。还泪的横空出世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颠覆了康人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的思想。这些天呱呱落地的女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许多家长让自己的幼女入了学。
半个月后国库为死伤将士拨下了抚恤金。由于皇帝老爷子大大的高兴,这次的抚恤金比往年要高上三层。而远征军是按照死后追封的级别发放的。国库的举动并不让人惊讶,让人惊叹的是之后望江楼的动作。首先,望江楼给一千远征军没人三千两银子和两极品烧酒一坛果酒,死者由家属带领。这些钱至少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一辈子衣食无忧。
第二,望江楼兴办了康人前所未闻的养老院。望江楼在城东买下了一片大宅子,为国捐躯远征军他们的父母可以来这里免费接受最精心的护理。听说里面还聘用了两个退休的御医每过一段时间都给老人做什么全身检查。以保证老人在这里可以安享晚年。
第三,望江楼还办了一个学堂,只要是远征军的子女都可以来接受免费的教育。学堂硬件设施良好、师资力量令人咋舌。望江楼聘请了数位京城有名的私塾先生,这有钱人都可以办到,但是望江楼请了数位退休的翰林作为教授,在职的翰林称之为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夏子玉。两个退休大学士为副院长,还泪为院长,李白成了名誉院长。明星阵容之强大哪个学院该争锋?
入学那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学校报名,看到这么多文学界德高望重的面孔,甚至看到了丞相李白,家长们都差点激动得晕过去。许多英雄的妻子跪在学校门前磕头,她们知道,丈夫的血没有白流,最起码小李大人,现在的李公爷还记得他们。她们孩子从现在开始将站在起跑线的最高点,站在王侯将相子女同一水平线上。倒是还存世的远征军抱着孩子去上学的都显得特别平静。一起出生入死、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之间早就可以性命相托,还泪给他们的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也不说什么报答的话,因为他们本就亲如一家。
几日后,皇帝下旨,扩充远征军。由原来的一千改为一万,人由军部挑选出最强壮最勇敢的士兵。赵龙上书称还泪留下命令,远征军绝不过千。并且递上了一份由还泪以前拟定的练兵计划,希望把远征军的练兵方式推广到全军。皇帝大为惊讶,在群臣面前赞,得一李思过如得半个天下,群臣皆叹。自古英雄谁又逃得过一个权字?又有多少少年英才如彗星般一闪而过?年少得志又有几人能不骄奢?更何况以十四之身看透一个权字?历史上的教训太多太多,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聪颖之人还走上这条老路?因为这个权字拿起了就放不下来了。
远征军的战力众人皆知,一千可以抵上一万,那一万呢?一万人就可以当十万用。一支雄兵在手就算你没有反意,就算皇帝不会疑你还会引起其他问题。军部许多人熬了一辈子都没熬出头来,你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掌军多少人会不舒服?就算现在还泪风头正劲没人敢说什么,但是以后呢?毕竟还泪没什么资历。现在还泪手头一万军,那在她以后漫长的人生里能立多少功?以后岂不是康国所有的军队都交到她手里?
人言可畏是个问题,还有就是君臣问题了。手握军权臣子和君主的关系可复杂了,不是“我不会背叛你的。”“我相信你不会背叛我的。”这两句话可以讲清楚。你现在不会背叛我那以后呢,人心是会变的啊!就算你不想背叛我,但是不能排除许多外力。这事情绕来绕去说到嘴巴干了也说不清楚。
无疑,还泪这招弃兵权很得皇帝欢心。尤其还把练兵的方法拿出来是难能可贵的。皇帝仿佛看到了强国强军的未来。
京城的风波并没有辐射到建安来,但是建安的上层人物个个人仰马翻。小老百姓只是听说京城来了个大官,所以权贵们都大气不敢出。
京城是来了人,此时的陈知府候在一个太监身旁,低着头,弯着腰像一只乖巧伶俐的哈巴狗,全然看不出平时的盛气凌人。
那个太监慢悠悠的喝着茶,没理会站在旁边的陈知府,他的思绪不自动啊飞到哪里去了。
陈知府其实两条腿都软了,心里也一直在打鼓,坐在主位上的太监在他眼中已经是不得了的存在,这样一个不得了的存在跑到建安这个小地方来干什么?这太考验他这颗心脏了。陈知府战战兢兢得站着,琢磨着这太监的目的却思考不出什么来。在康国太监除了伺候皇帝另一个作用就是传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