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学家也会通过语言来破解人们的心灵密码。语言与心灵是可逆的,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的奥秘,破解到说话对象的心灵密码,那么,对立和敌意这种来自情绪化的误会就能迎刃而解。
我有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有一次,他在下雨天开车,到了某个路口,因挡风玻璃有雨水看不清,他明明瞄见信号灯是黄灯,于是就踩了油门,跟了前面的车越过十字路口。
突然间,他的车子正前方撞上一辆自行车,自行车上的人叫了一声摔到在地上,他赶紧下车,他先观察了一下骑自行车的人,是个背着背包的学生,自行车也是新的,他判断这个学生不会是恶意敲诈的歹徒,于是就上前扶起他,友善地说:
“先不要说谁对谁错,你有没有受伤?”
我的这位朋友事后说,这时那个男孩正在闹情绪。如果他下了车就与男孩争论对错,不仅没有意义,反而更会有理说不清,也会更加激怒对方,所以他第一句话就关心对方有没有受伤。
那个青年学生听到了这句话,突然间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怔在原地。
这时,学心理学的那位朋友又开口说:
“既然人没受伤,那你看这件意外要如何处理?我的意见是叫警察来处理,谁对谁错自有公断,后续问题我也会找保险公司来处理,总之,如果是我错,我会负全责,只是可能要花你一点时间,先等警方做事故现场鉴定,然后再做笔录,再等保险公司的人来谈理赔,可能要花五六个小时……”
果然,话还没说完,那个青年学生就给了我朋友一个微笑,然后说:“没事的,谢谢你的关心。再见!”说话就蹬上车,骑着车走了。
这是研究心理学活生生的教材,像这种交通小事故,如果处理不好,情绪爆发起来,必然像洪水猛兽,收不回也挡不住。但是,心理学家告诉人们情绪是一种微妙的反应,有时只要说对一句话,动之以情,用诚意化解情绪上的敌意,任何事情就不会再令人不知所措。
心理学家的那位朋友对此事也颇有感慨,他说大部分的车祸纠纷,其实并不是车祸本身引起的,而是当事人的“情绪”制造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人们不懂得“说话心理学”导致的结果。
怎样才能打动人心,其实,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需要蕴涵说话者满满的诚意,如果想要具备这种关心别人的诚意,就不能心生怒气,况且心理学家也提醒人们,发怒生气虽然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情绪,因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产生矛盾和摩擦,但是,生气和发怒都无济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发怒引发的攻击性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如果不想双方面受伤害,给自己的人生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懂得第一步先制怒。
第二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2)
第二步再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格说:“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们。”曾经有心理学家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小麦是来自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六个兄弟,小米则是一家境富裕的医生的独子。 心理学家叫两个孩子看一幅图画,画面是一个小兔子坐在餐桌旁边哭,兔子妈妈则板着面孔,站在一旁,于是心理学家叫他们把画中的意思说出来。
小麦说:“小兔子为什么在哭,是因为它没吃饱,还想要东西吃,但是,家里的东西已经没有了,而兔妈妈也觉得很难过。” 小米却说:“它不是没吃饱在哭,而是因为它已经不想再吃东西了,但它妈妈强迫它非吃不可,”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习惯用什么样的角度看事情。而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时,总会有不同的体验。所谓见仁见智,有些事情并不一定是对或错,而是因为眼光不同,看法也就不一样。
学会制怒,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以宽广的态度接纳不同的人、事、物,达到能彼此尊重和体谅,在这样良好的自我心态的调节下,你一定能一出口,便打动人心!
渐进效应:循序渐进地说服别人
卡耐基是20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他曾指出——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说话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被说服者心理渐变的过程。运用循序渐进的说服技巧,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实践生活中,只要运用得恰当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说服效果。
在学习渐进效应之前,我们先来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