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作来,在雅典的市民面前比赛技术,看是孰高孰下。全市的美术爱好者大家到场,来看两大画家的比赛。只见才乌克西斯先上台,他手中挟一幅画,外面用袱布包着。他在公众前把袱布解开,拿出画来。画中描的是一个小孩子,头上顶一篮葡萄,站在田野中。那孩子同活人一样,眼睛似乎会动的。但上面的葡萄描得更好,在阳光下望去,竟颗颗凌空,汁水都榨得出似的。公众正在拍手喝彩,忽然天空中飞下两只鸟来,向画中的葡萄啄了几下,又惊飞去,这是因为他的葡萄描得太像,天空中的鸟竟上了他的当,以为是真的葡萄,故飞下来啄食。于是观者中又起了一阵更热烈的拍掌和喝彩的声音。才乌克西斯的画既已受了公众的激赏,他就满怀得意地走下台来。请巴尔哈西乌斯上台献画。在观者心中想来,巴尔哈西乌斯一定比不上才乌克西斯,哪有比这幅葡萄更像的画呢?他们看见巴尔哈西乌斯挟了包着的画,缓缓地踱上台来,就代他担忧。巴尔哈西乌斯却笑嘻嘻地走上台来,把画倚在壁上了,对观者闲眺。观者急于要看他的画,拍着手齐声叫道:“快把袱包解开来呀!”巴尔哈西乌斯把手叉在腰际,并不去解袱包,仍是笑嘻嘻哨地向观者闲眺。观者不耐烦了,大家立起身来狂呼:“画家!快把袱包解开,拿出你的杰作来同他比赛呀!”巴尔哈西乌斯指着他的画说道:“我的画并没有袱包,早已摆在诸君的眼前了。请看!”观者仔细观察,才知道他所描的是一个袱包,他所拿上来的正是他的画,并不另有袱包。因为画得太像,观者的数千百双眼睛都受了他的骗,以为是真的袱包。于是大家叹服巴尔哈西乌斯的技术,说他比才乌克西斯更高。
中国画界中也有关于画得像的逸话,也讲一个给大家听听:我国六朝时代的顾恺之。据画史逸闻所说,人物画也画得极像。有一天,他从外归家,偶然看见邻家的女子站在门内,相貌姣好。他到了家。就走进画室,立刻画了一个追想的肖像。把画挂在墙上,用针钉住了画中人的心窝。邻家的女子忽然心痛起来,百方求医,都无效果。后来察知了是隔壁的画家的恶戏,女子的父亲就亲来颐家乞情,请他拔去了针,女子的心痛立刻止了。这是为顾恺之的画画得太像了,竟有这般神奇的影响。
读者听了这种故事,一定笑为荒诞。不错,逸话总不免有些荒诞。但这无非是要极言画家的画得像。其事实虽不可尽信,其道理却是可信的。诸君听了这些话,心中作何感想?画得像是否可贵的?画的主要目的,画的好坏的标准,只在像不像,抑另有所在?一般人都误以为画以肖似为贵,画的好坏的标准就在肖似。但我们应该晓得其另有所在。
绘画的主要的目的,绘画的好坏的标准,说起来很长,其最重要的第一点,可说是在于“悦目”。何谓悦目?就是使我们的眼睛感到快美。绘画是平面空间艺术,是视觉艺术。故作画,就是把自然界中有美丽的形与美丽的色彩的事物,巧妙地装配在平面的空间中。有美的形状与美的色彩的事物,不是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常常是美的。故必须把它巧妙地装配,才成为美的绘画。水果摊头上有许多苹果,桔子,然而我们对于水果摊头不容易发生美感。买了三四只回家,供在盆子里,放在窗下的几上的盘中,其形状色彩就显出美来了。又如市街嘈杂而又纷乱,并不足以引起我们的美感,但我们从电车的窗格子中,常常可以看见一幅配合极美好的市街风景图。由此可知使我们的眼睛感到快美的,不限定某物,无论什么东西都有美化的可能。又可知美不在乎物的性质上,而在乎物的配合的形式上。故倘用绘画的眼光看来,雕栏画栋的厅堂,往往不能使人起美感,而茅舍草屋,有时反给人以快美的印象。绘画是自然界的美形、美色的平面的表现,又不是博物挂图,不是照相。绘画是使人的眼感到快美,不是教人某种知识,不是对人说理。由此可知肖似不是绘画的主要目的,不是绘画好坏的标准。因为肖似是模仿自然物,是冒充真物,真物不一定是美的,故可知求肖似不是求美,不是求悦目,与绘画的目的全属两途。诸君大家见过那种蜡细工或火漆细工么?模仿苹果,香蕉,橄榄,杨梅,辣椒,枣子,完全与真物无异。(有一个人曾经被别人作弄,误咀火漆橄榄。)然而这等不能说是艺术品。做这等东西的人,不能称为艺术家。庸愚的人误认这等为美术,有识者看见了,至多觉得希奇而已,却说不上美。然而绘画并非绝对不要肖似自然物。绘画既然以自然界事物为题材,自然不能不模仿自然。不过要晓得;这模仿不是绘画的主要目的,绘画中所描写出的自然物,不是真的自然物的照样的模仿,而是经过“变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