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1/4 页)
李青云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便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特别是守备军,将他们手中的长矛举过头顶,嘴里不停的喊着:“欢迎英雄归来。”
李青云哪里经过这样的场面,一时间还有点不适应。只是不停的微笑着向周围百姓点头致意。他长的英俊挺拔,顾盼间英气逼人,一身白色的长衫在阳光的照耀下,将他衬托的卓越不凡。这样的微笑看在一群情窦初开的姑娘眼中,立马就引来了阵阵尖叫声。
叶忠与田三好相视一眼,缓缓从人群中走出,还不容李青云说几句客套话,就见叶忠和田三好一起,牵着李青云的左右手,走向铺好的红地毯上。那些爱慕李青云的姑娘见到心仪的男子,急忙将篮子里面的花瓣不停的向某人的头顶抛洒。
一时间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花香。
隆重的欢迎仪式,就算是江宁省的太守谭宗亮来也未能享受如此殊荣,目睹此情此景,围观的临县百姓都来了好奇心,暗自猜测起走在红地毯上那位年轻人的身份。
答案很快就揭晓,让那些临县百姓大失所望的是,那名英俊不凡的男子竟是云山县有名的商贾李博安的儿子……李青云。
这让临县百姓大失所望,差点郁闷的吐出一口老血,盼星星盼月亮,就盼出这样一位纨绔子弟?
临县的百姓都听说过李青云的名字,就算在整个江南八省,李青云都是名人,他不是朝廷的通缉犯吗?恶贯满盈,臭名远扬,这次云山县能遭此劫难,海捕文书上不是写着都是李家公子告的密吗?与东瀛城里应外合,才会导致那晚的惨剧。为何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罪孽深重,该千刀万剐的王朝叛徒会站在这里?而且接受那么多人的欢呼?
惊呼声在城门处响成一片,喧哗越来越大,逼的陈校尉不得不让戏班子停下吹奏,拿起手中的铜锤,不停的敲打着铜锣,示意百姓们肃静。
等到场面渐渐安静下来,田三好站在城门中间,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看看周围热切的百姓,又看看他身旁的李大英雄,当初海捕文书的事儿是他提出来,并经过谭宗亮的同意发放出去的,如今正主安然无恙的回来,他也必须当着百姓的面澄清这件事儿,免得败坏他们英雄的名声。
田三好的开场白干脆利落,没有任何的废话啰嗦,直接进入主题,深沉浑厚的嗓音在城门外响起:“半个月前的灾难我想云山县的所有百姓都不会忘记,那一战的惨烈经历过的人都有目共睹,守备军和百姓,总共死亡人数超过了两千六百人。这个数字是令人沉痛的,令人无比难受。当时我们都以为挺不过那场灾难,我们都以为会家破人亡,可最后我们的救世主挺起胸膛,率领人马,视死如归的向东瀛城的贼寇不停的冲杀,使得我们的县城得以保全。”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高震主的英雄,在最后关头却被人绑架,而由于绑架他的人武功太高,我田某人在束手无策之下,只能征求太守大人的意见,在整个江宁省发布海捕文书,来找寻我们的英雄。他不是王朝的叛徒,他不是出卖云山县的卖国贼,他是真正的孤胆英雄。如今我们的英雄归来,我觉着很有必要当着大家的面将我们大英雄的事迹说出来,从此不再让他饱受误解,让他能够享受英雄应该享受的荣誉。”田三好声音渐渐亢奋起来,扫了一眼周围的百姓,朗声说道:“现在让我们喊出英雄的名字。”
随着他说完,周围的百姓激动不已,李青云三个字在天空中不停的响彻,震耳欲聋,犹如海啸般,将周围所有的声音都压制下去。
田三好等百姓们的呼声小了之后,嘴里叨叨叨继续开始说个不停,虽然他没有参与那天晚上的战斗,却从别人口中得知战况有多么的凄惨,因此不停的夸赞着李青云如何如何的了得,怎么砍杀贼寇的脑袋。在战场上呼啸风云,纵横捭阖,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后更是一刀将贼寇指挥官的脑袋给滚了西瓜。
城外的百姓鸦雀无声,就连那些临县的百姓都听的怔怔出神,有人眼睛里面闪动着泪光,望着伫立在田三好身边的孤傲身影,双眼中满是崇敬之色。任谁也看不出这个长相斯文,英俊的年轻男子,经历了那么大的苦难,他曾经声名狼藉,在云山县犹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乃至在整个江宁省,都是被人唾弃,被大家误以为卖国贼。今天在这个时刻,沉冤昭雪,成了云山县万众瞩目的英雄,享受着英雄应该有的荣耀。
田三好对于刚才的讲话无比满意,想了想,他又补充道:“在那一晚的会战当中,东瀛城率领的贼寇超过五千人。但纵是有着五千铁蹄,贼寇都无法踏过他的胸膛,在他挺起的胸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