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1/4 页)
不过话说回来,董卓也有他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婉言回绝张温请他独自领兵的任命,主动希望担任一名参军事。
借口很简单,他麾下的部队陇西军未到战场,再者大战将近,若是他担任一军的上将或会因为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而产生不利因素。
这种名正言顺的借口,张温丝毫拿他没有办法。
于是乎,张温最器重的两员大将,皇甫嵩与董卓,分别前后在这场征战中名正言顺地开始“划水”,得知此事后,荡寇将军周慎更加嫉恨。
好在张温身边还有一员虎将孙坚,虽然同样作为参军事,虽然同样也不支持荡寇将军主动出击的计划,但孙坚还是出于对张温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地辅助他。
孙坚的实力张温是清楚的,毕竟孙坚不但协助过扬州刺史臧旻击垮会稽反军,在“黄祸”中担任朱儁军中军司马时亦大有作为,因此,他推荐孙坚担任周慎的副职。毕竟张温本人不怎么擅于军事,名义上他虽是主帅,但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周慎在安排进行。
但问题是,荡寇将军周慎也不知是从哪里得知孙坚亦不主张主动出击,因此对他的态度也是十分冷淡。
周慎与韩遂的交锋,其实就是胡刀戎骑与大汉骑军的交锋。前者的战略方针很明确,就是依靠骑兵的骚扰、协助步兵打下一个个关键的驻点,也就是兵法中所说的争夺“争地”的战争,目的是为了日后的大战创造有利的地利条件。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大汉将领们普遍使用的方案,但问题是,周慎凭什么认为大汉骑兵能在与胡刀戎骑的比拼中获得优势?要知道北军中最擅此类战术的越骑营、长水营都被张煌打残了,虽然三河骑兵也算是名声赫赫,但是对上韩遂麾下胡骑兵与羌骑兵的混合队伍,说实话皇甫嵩、董卓、孙坚以及张煌都不看好,谁叫如今的大汉骑兵普遍逊色羌、胡、乌桓、鲜卑等外族的骑兵。
果不其然,韩遂麾下士气如虹、兵锋正盛的羌、胡两族骑兵展现出遭遇战方面的恐怖实力,周慎非但没有从韩遂手中顺利夺回关键的山、谷、涧、壁等险要地势,更是损失了七八千有余的骑兵。
恼羞成怒的周慎岂会轻易向皇甫嵩、董卓等小辈承认自己的失败,在消停了几日后再次出击。
因为他得知韩遂有一支运粮的军队从西凉来到美阳,因此想要截住这批粮食。
但遗憾的是,那竟是韩遂的诡计,他看穿了周慎迫切想要取得胜利的意图,因此故意叫运粮的队伍暴露在周慎麾下军队的斥候眼中,目的就是想要以这批军粮为诱饵,钓周慎这条大鱼。
在韩遂的重重埋伏下,荡寇将军周慎大败而退,三万军队竟险些全军覆没,只剩下寥寥数百人侥幸跟着他逃回美阳县城。
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败传到朝中,一直鼓噪着对张温施压,要求张温尽快杀退羌兵、擒杀韩遂的朝中大佬们顿时鸦雀无声,天子刘宏更是面如土色。
次日,政治立场中立的执金吾袁滂临危受命,匹马前往美阳,取代周慎担任主帅张温的副职。
对此,皇甫嵩、董卓以及张煌均表示喜闻乐见。(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 皇甫嵩:极具想象力的名将
袁滂,字公熙,陈郡袁氏族人。
起初乍一听此人姓袁的时候,张煌不自觉地就有些反感,毕竟他曾经在雒阳时与袁术结怨,后者处心积虑想捉他下狱。
然而在经过董卓的介绍张煌这才惊讶地发现,袁滂与袁绍、袁术虽一样姓袁,但他们却并非亲戚关系。
可能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在数百上千年前同属一支,但是繁衍生息到当今,两支袁氏家族之间已无多大的瓜葛。
莫以为陈郡袁氏不如汝南袁氏,毕竟后者是东汉时期被誉为“四门三公”的大家族,自袁安一支担任司徒起,他的儿子袁敞担任司徒、孙子袁汤担任太尉、曾孙袁逢担任司空、袁隗为太傅,祖曾孙四代之间竟出了五位“三公”,名头一时无两,世间唯有华阴杨氏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华阴杨氏就是杨赐、杨彪、杨修那一支,自西汉丞相杨敞起、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官职太尉,因此与汝南袁氏同样冠名“四门三公”的美誉。可惜到杨修就被曹操给砍了。)
平心而论,汝南袁家在东汉末年的确是名声远播,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比起陈郡袁氏,到袁绍、袁术这一代就已步入灭亡的汝南袁氏就不够看了。
陈郡袁氏的兴旺,早在西汉初年便已开始,而陈郡袁氏的传奇,则正是由张煌面前那位如今担任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