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2/4 页)
儿有盗贼劫匪,她总是第一时间赶过去,能活捉的就捉,不给束手就擒的就杀。众贼对她是闻风丧胆。
桐月跟着荷月也学了几招,另外,她还学会了骑马。
这应该是她最顺风顺水的时间,只短短几个月,她就积累了数千金,勉强跻身于土财主的行列。
秋去冬来,冬尽春回。转眼间,已是来年二月。
一天,江星月请她过去小酌。
席间,她拿着一份邸报和一封留守京城的下人的家书念给桐月听。
桐月静静地听着。
第一件:柳栖白的父亲联合其他官员弹劾秦世容的父亲。
第二件:白佑林新作的一首诗与柳栖白的诗有几句相似,被人指出抄袭,朝野哗然,接着又有人发现他以往的诗作也有类似行为,人们戏谑他是“生吞孟学士,活剥柳栖白。”
桐月听完,问道:“你觉得柳大人能成功吗?”
江星月默然片刻,神色恍重道:“我看很难。”她接着解释道:“当今圣上年纪已大,越来越宠信严相,严家父子经营多年,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论心机,柳大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况且,这种时候根本不是扳倒严相的最佳时机。柳家恐怕是凶多吉少。”
桐月也跟着叹息一声。她接着又问白佑林的事情。
江星月微微一笑,道:“怪不得我先前就觉得他的诗文风格太过杂乱,原来是这个原因。不过,他还年轻,若是吸取这个教训,痛定思痛,将来能翻盘也不一定。端看他以后怎么做。”
两人正说着话,就见荷月不经人通报就急匆匆跑进来。
她一进门就大声嚷:“姐夫,我刚得到情报:倭寇要来了!”
☆、第九十四章 回京
第九十四章回京
倭患是明州最大的祸患,其危害程度远甚于匪患。
本朝初期,因为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加上朝廷重视海防。所以,即便有小股倭寇来作乱也不成问题。然而,近几十年国力日趋衰落,朝政*,争权夺利者趋之若鹜,真正为国为民者少之又有,偶有几个不肯同流合污的,也被同僚排挤陷害。肯做实事的官员越来越少,肯来明州这种地方的也多是无奈之举,随便捞一票能调任就调任。对于明州的匪患倭患从来都是消极抵抗。官员越是消极,倭寇就越猖狂。这些倭寇组织严密,武器精良,战术狡诈,手法残暴凶狠,□□掳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无不恨之入骨,这些百姓,有条件的都内迁了。昔日繁华热闹的街市如今是十室九空,荒凉无比。
江星月到任后,便开始训练卫所的士兵,可是卫所的情况十分不容乐观,士兵逃亡换籍者众多,明面上有上万人,而实际却只有区区几千人,还多是残兵胜卒,平日里训练又松弛,这些人怎么能用来打仗?
没有办法,江星月只好从百姓中招募新兵。荷月这次起了大用,那些活捉的喽啰水贼们,被她一调教都成了士兵。这些喽啰身体素质不错,人也不笨,训练起来也容易。
江星月和荷月在深入研究完倭寇之后,不但改变了练兵的方法,连兵器也随之更新,她给士兵配置了大刀、□□和仿制鸟统。既可以近身作战,也能长距离作战。
明州百姓恨透了倭寇,所以招募新兵的事十分顺利。甚至还有不少商人主动损助军饷,有人捐钱,有人捐船,桐月也捐助了几千两银子和不少物资。
其实按照江星月的原意,她觉得建立一支海上舰队更适合迎战倭寇人。有敌则迎敌,无敌时防敌,而不是被动地在陆上还击。可惜她这个想法奏到朝中并无人响应,江星月只得暂时作罢。
对于倭寇的骚扰,江星月是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听到荷月的报告并不惊慌。
桐月猜测她肯定有事要与下属商量,便主动起身告辞。江星月对她说道:“也好,咱们改日再聊,你这几日小心些。最好不要单独出去。”
荷月点头表示知道了。
对于抗击倭寇这事,桐月帮不上忙,也只能在家静等江星月和荷月的好消息。
她对于两人充满信心,但城中的百姓并非个个像她这样气定神闲。这些人或是亲耳听过、见过倭寇的残暴,一听到他们要登岸,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这几日,明州城内充满着一种惶恐压抑的气氛。路上的行人比往日少了许多,个个如惊弓之鸟。
府衙里的灯光彻夜亮着,成群的士兵走来走去。江星月不但调集了城内所有的士兵,连以前抵抗强盗的民兵也调来了,另外还征用了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