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3/4 页)
“嗯,来这看看,看看能不能瞧着机会……”
孙善根到是没有隐瞒的意思,自己从徐州来这,就是想在这地方看看寻着合适的机会,办家工厂。
“哦,孙大哥,若是你想办厂的话,怕是得快点去招商局”
这一路上聊得投机,萧子新这才连忙提醒了一句。
“嗯?为啥?”
“孙大哥,您不知道,前些天,李先生去青岛的时候,和那个,德、德华,对,就是叫这名字,”
“德华?是所大学吧”
听着这名字,孙善根不禁一愣,自己的侄子今年也去青岛考过德华大学,可是却没能考上。
“对,就是所大学,这不,李先生请德华在连云港建所分校,这不,工业区不少厂房除了**自己的工厂没停,其它的都停了下来,上万个建筑工人都到河西去盖那大学去了,那大学老大了去了,公司在河西征了好几千亩地,说是要办咱中国最大的大学……”
“啥?**要办大学?”
孙善根眼睛一睁,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消息,这没见报纸上提过啊。
“俺也不知道,反正孙大哥,若是你来这办厂,若是不抓紧时间,只怕是一年两年的,都不一定能找着合适的厂房,所以孙大哥您可得……”
萧子新再说些什么,孙善根已经听不清楚了,这会他的脑海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不对,这连云港要办大学,还是全中国最大的大学……
(明天三更求月票拜谢)。
第113章 担挡(,三更万字!)
第113章担挡(第一更,三更万字!)
站在浦口镇河西“连云港德华大学”的工地上,看着那些工人在德国建筑师的指挥下,用石灰勾型,用线车固定地基方位,数十名德国建筑工程用之于测量工具细化着这片土地,而更多的工人却在那里规整着土地。
未来这里将来耸立起一座大学,一座亚洲第一流的理工大学,也许百年之后,这所“cIT”将会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理工大学。
想着这一切,李子诚只觉得内心抑不住的涌起一阵激动的情绪。
“这是个伟大的工作,这是个很好的事业。”
一声自语从李子诚的嗓中迸出来,和着寒意十足的海风,李子诚只感觉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年后,这所大学主体建筑屹立于此的模样。
“今天的德华,明天的中国理工大学”
心底这么思索着的时候,穿着大衣,头戴礼帽的凯贝尔却拄着拐杖走了过来,看到朝自己走过来的凯贝尔,李子诚挤出一些笑容。
这位可是未来德华大学连云港分校的第一任校长啊。
“凯贝尔先生”
手指着远处那一个个穿着蓝色粗布劳动服的建筑工人,李子诚笑着说到。
“我曾告诉过你,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明天十月前,可以容纳两千名学生的教室、宿舍、图书馆,就可以投入使用”
说话的时候,李子诚整个人变得有些得意,如果说后世在大型国企工作一年的经验,自己学到了什么,恐怕就是“集中力量干大事”,后世的那一个个大型国企,无一不是“集中力量干事”的表现,5o年代的时候为了建设包钢,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基建工人就达到十数万之多,从工厂基础建设,再到水库的修建、工业铁路的铺筑,无一不显现着一个最简单的真理。
“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在短期内达成目标”
而现在为了规划中的六幢三层高的德式教学楼、试验楼以及十幢三层高的学生宿舍以及265座位于海滨的德式别墅,那是为学校的教授准备的,自己一共从劳务公司抽调的近7ooo名建筑工人,相当于把连云港一半以上的基建工人都调到了这里,甚至不惜暂缓那些出租用基建厂房的建设。
“李先生,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一点,你的确履行了你的诺言”
凯贝尔点头说道,在青岛时面前的这位李先生向他承诺,明年十月份开学,而且是在“德华大学连云港分校”的学校内时,他还曾以为这不过只是一个吹嘘之词,可是,现在,在《合作办学协议》签字不过一个星期之后,看着眼前的这片工地,凯贝尔总算是相信了明年十月,德华大学一定会如期开学。
“相信我,凯贝尔先生,很快,我们就会办成这所大学,还记得我们的之间的承诺吗?”
李子诚笑着反问一句。
“当然,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