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县试(第1/1 页)
万历皇帝听了王锡爵的肺腑之言,也受到了震动。 虽然没有立太子,却批准了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读书,比历史上提早了两年。 同时,三王并封的内情,也悄悄地在朝臣中传开,针对王锡爵的弹劾,也少了起来。 王锡爵站队成功,把自己和家族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遵照皇帝的旨意,回内阁办公。 舜华这只蝴蝶,终于扇动了翅膀,为大明带来了一丝丝改变。 瑞昌知县吴益隆,得益最多。 他因为抗灾、救灾的措施得力,瑞昌县没有饿死人,没有人外出逃荒,考核时得了个“上中”的评分。 又因剿灭了山匪,被评为干吏,已经接到了宁波府通判的任命,年后赴任,从正七品跳到正六品,一下子跳了两级。 这跟他是首辅门生有关,自有那想巴结首辅之人,给他开方便之门。 吴知县坚持到万历二十三年的三月后才走,因为,袁秉哲兄弟守孝期满,正要参加县试,他要收秉哲这个学生。 他早看出,舜华这个姑娘不简单,将来必有大造化。 而他离开瑞昌后,与袁家再无联系,如果没有更紧密的关系,将来,他仅凭曾经的父母官这个关系,是登不上袁家大门的。 袁秉哲读书如此努力,将来必定进学做官,前途不可限量。 他要是在县试中取了袁秉哲,成了他的座师,那就跟袁家有了联系,这个关系,一辈子也断不了。 二月二十三日,舜华带着秉哲、秉辰、秉生三人,住进早就订好的客栈,准备参加县试。 舜华很有成就感,辛苦三年,两位弟弟终于长大,能参加县试了。 秉哲已长成一个十五岁的翩翩少年,双眼清亮,鼻梁挺直,少年老成,不说话的时候,一脸的严肃。 十三岁的秉辰,也长成了一个温润如玉、思维敏捷的小少年。 兄弟两人一起参加县试,舜华不指望秉辰也能通过,只当他来熟悉一下考试流程。 秉生还是胖胖的,很有喜感。 二月二十五日,县试开考。 考场设在县学,吴知县主考,赵教谕在旁边陪同。 众学童通过搜检进入考场,分别给两位考官行礼。 秉哲虽跟二人相熟,此时也不便出声,只跟其他人一样行礼如仪,两位考官也只微微颔首,并没有特殊看顾。 待众人坐定,吴知县起身讲话:“本官奉朝廷之命为国选材,自当兢兢业业,公正廉明…… 尔等,未来栋梁,朝堂君子,务求持心守正,不要做那挟带抄袭之事,令我辈读书人蒙羞……” 第一场正场,考时文,都是从四书五经中出的题,秉哲拿到试卷一看,都是背诵过的内容,忐忑的心当时就定下来,他记着先生们教的,用馆阁字体工工整整地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生怕墨汁弄脏了卷子。 最后一道题目是做一首试贴诗,题目“门垂碧柳似陶潜”。 做试贴诗,首先要知道这诗的出处、典故,再用这个典故,或咏物、或咏景、或叙事。 当然县试的考试程度并不难,主要还是考察学童对诗词典故的熟悉程度,对试贴诗的要求并不高。 这道题目典出晋陶渊明隐居的故事,陶渊明自称五枊先生,秉哲是知道的。 他在草稿纸上几经修改,终于制得一首“五枊低垂碧,陶潜旧隐屋,问谁门掩映,似此树扶疏。” 总算把题目上的几个字嵌进了诗中,也贴了陶潜的典故。 一张试卷做完,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秉哲抬头,见前后左右的考生,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抓耳挠腮,还有的在对着试卷发呆,更有早早交了卷的。 他左前方的秉辰,右前方的秉生,还在提笔急书。 秉哲又把试卷从头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错漏、犯忌讳的地方,这才收拾好草稿和文具,放进考篮里,拿着卷子去交卷。 县试是当场阅卷,吴知县见秉哲来交卷,冲他温和地笑笑:“袁秉哲,不错。” “承蒙县尊抬爱,”秉哲恭敬地说,“我阿公制的茶是极好的。” 赵教谕凑过来一起看秉哲的试卷,见卷面整齐,字迹工整,先道了一句好,不愧是白鹿洞书院教出的学生,看这工整的馆阁体,就让人舒服。 二人当场阅卷,竟是全部答对,试贴诗也做得中规中矩,吴知县提起红笔,当场写了个“取”字。 赵教谕笑呵呵地对秉哲说:“回去准备第二场考试吧。” 秉哲闻言喜不自胜,在众人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中离开了考场。 在考场外等到秉哲、秉生一起出得场来,已是午后。 为了减少在场中上厕所的次数,三人早上都只吃了两个鸡蛋,早已饥肠辘辘,却舜华提着食盒守在大门口,笑盈盈地看向自己。 三人忙迎上去,秉生跑在最前面,一边喊“舜华阿姊”一边接过食盒。 “先喝水,再吃饭。”舜华说。 舜华执着茶壶,给每人倒了满满一杯茶水。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