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没钱(第1/2 页)
舜华到来,对慧娘的布置,果然非常满意:“阿姐一个人,住个小院子就行,你们还费心收拾,有心了。” 慧娘见她身边,只有一个立春,又拨了一个粗使婆子,负责院子里的洒扫,舜华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并无二话。 秉哲兄弟见阿姐到来,都十分开心,争着向阿姐汇报自己半年来的工作,想听听阿姐的意见。 秉哲授翰林院编修,在前三满院走,探花多如狗的翰林院,多的是待了十多年的老人,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辈,还处在端茶倒水的阶段,没什么成绩可言。 秉辰见阿哥讲完,忙把自己做的方案递给阿姐:“这是小弟写的方案,已经和阿哥讨论好几次了,也给先生看过,总觉得不如意,阿姐快帮小弟看看。” 舜华接过来,首先看那几个机构名称:“文院……嗯,不够全面;学科院……不够响亮,既然是研究各门学科的机构,不如就叫‘研究院’吧。” 舜华直接把后世的名称拿来用:“研究院下面,可以开设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等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 因缘际会,秉辰既然有机会,走学术这条路,舜华不介意点燃科技树,让大明这个东方帝国焕发新机,避免后世三百年的沉沦。 虽然她不是全能的,但是,经过后世知识爆炸的洗礼,她总能给探索中的人们,指一个方向,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 她教秉辰画了一个组织架构图,归纳了一下,各个组织的研究方向,再把秉辰已经做好的方案,经过修改,以组织架构图为骨架串连起来,形成了一本完整的建院方案。 秉辰的方案交上去,万历帝十分满意,交给内阁,找各部的尚书,讨论执行方案。 会议在内阁的议事堂举行,首辅王锡爵主持会议。 大明内忧外患,西南和朝鲜的两处战场,消耗了无数的钱粮,目前还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国内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灾害发生后,朝廷的赈济,总是杯水车薪,土地被豪强侵占,缴税的自由民越来越少。 作为首辅,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第一时间主持召开这场讨论会。 希望真的如陛下希望的那样,这个研究院,能造出更犀利的武器,在南海上抢回更多的财富,缓解大明的财政困难。 王锡爵先发言:“各位在二十天前的经筵上,都听到了翰林院庶吉士袁秉辰的发言,利玛窦先生传播的西方知识,我东方自古就有。 陛下听了,就想成立这么一个机构,来整理、研究老祖宗们传下来的知识,为大明所用。 这一份,就是袁秉辰撰写的建院方案,大家来讨论它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来执行。” 礼部沈一贯首先发言:“整理典籍,研究各项学科,翰林院就可以做了,何必还要另外设置一个机构?大明的冗官还不多吗? 我的建议是,把这个研究完的各个项目,下发到翰林院去,让各位翰林做去。” 沈一贯马上就要入阁,礼部左侍郎沈鲤,就要转正成为礼部侍郎,二人正在进行工作交接,他今天也参加了会议。 他与沈一贯不对付,第一时间就站出来反对:“翰林院是人才储备库,让未来的阁臣和部堂,去研究如何种出高产的水稻?是浪费人才!” 兵部左侍郎李桢,深感大明兵器落后,让战争屡拖不绝,他说:“也不能全都归到翰林院,至少火器这块,要归到兵部来,一来,兵部已经有这方面的基础,二来,翰林们确实不适合研究兵器。” 工部左侍郎吴承南,好不容易得到“署本部印务”的机会,成为代尚书,巴不得做出点成绩来,好把前面那个“代”字去掉。 他说:“这方案上,水利、建筑、机械、采矿、冶金,这些项目,都应该归到工部管辖,跟兵部一样,工部也有这些基础,本官看,这方案上所谓的研究,也只是作一些优化而已。” 吏部蔡国珍不满地说:“陛下也真是,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能担得起吗? 这个研究院就算成立,也不能让他担任院长,必须选拔老成持重之人来主持,至于袁秉辰,可以做为副手,慢慢成长。 陛下拔苗助长,吏部就不能依着陛下的性子来,得依官场规矩。” 官场是什么规矩:论资排辈,一个还在观政的庶吉士,哪有资格挑这样的大梁? 几位部堂各执己见,争论得口干舌燥,茉莉花茶都喝了好几杯。 户部尚书赵世卿做了总结性发言:“没钱!” 争论声戛然而止。 会议结果呈报到乾清宫,万历帝又摔了一只茶杯:“朕就知道,朕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真想一个个撤了他们!” 万历皇帝也没撤,他派人通知秉辰:“等结果。”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样的结果,就是没结果。 秉辰受到了,踏入官场以来的第一场打击,他苦心孤诣整理的方案,被部堂大佬们批得一无是处,眼看就要束之高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