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给进士们讲故事(第1/2 页)
秉哲、秉辰、秉良,都上来与袁鸿艇见礼。 袁鸿舰的年纪,只比秉哲大几岁,平日里也跟他们一起打打闹闹,他拍拍秉哲的肩膀,又拍拍秉辰的户膀,笑得见牙不见眼: “好样的,探花郎、小翰林!咱们老袁家的麒麟儿!来来来,三叔帮你们搬搬行李,沾沾你们的喜气。” 立春拿来围帽,舜华无奈地戴上,走到另一艘船上,同刘一燝等人打招呼。 “李伯父,各位年兄,船舱已经准备好,请各位换船吧。” 李廷谏以下,众人忙不迭地还礼:“有劳袁家姐姐。” 几位同乡举人来向秉哲道谢,他们要去转搭运河上的客船,前来告辞。 李茂把李邦华拉到一边,小声地问:“孟暗兄,帮小弟说句好话呗,让小弟搭个顺风船。” 李邦华为难地说:“昨日是两艘船,今日,只有一艘船,恐怕没有位置了。” 从北京到天津这一段路上,李茂几人在船上,跟着秉哲几人吃喝,一文钱不用付。 李茂见识了船上吃用的方便,他十分想结识一下那位太仓的王公子,有了他的照拂,就算是个举人,也能谋个好官职吧? 一路上,他几次把话题转到王公子身上,都被刘一燝几人不动声色地岔开了,害他最终也没打听出,王公子到底出身太仓哪个王家。 船到天津,眼看就要失去机会,他只能找耿直的李邦华求情。 刘一燝早猜到了他的心思,不待李邦华开口,就替秉哲回绝道:“这次,要让长青兄失望了,这船,是早订好的,没有位置了。” 李茂只好失望地离开,转身追几位老乡去了。 “得寸进尺,不知所谓!”刘一燝说,“这人心术不正。” 李邦华不满地说:“季晦兄慎言,他只是想搭船而已,怎好口出恶语?” 刘一燝冷笑:“孟暗兄不知道,院试前,他给士衡送下巴豆的桃子,又在搜检前,送给士衡藏着纸条的点心,其心可诛,以后离他远点!” 李邦华受到一万点暴击:…… 只好跟着刘一燝上船,海船长九丈,宽三丈,甲板下面有两层货舱,一层员工舱,甲板上面有两层船舱,第一层船舱用帐幔分隔成前后两处。 秉哲兄弟带着刘一燝几人,住在前面,阿忠等一众仆从,安排到船员们的船舱里去住,在海上行了几天,因为上下不方便,允许他们在前面的大厅里打地铺。 王衍爵、周掌柜和一众护卫,住在后面。 从侧面的楼梯上到二楼,靠楼梯口有一间屋子,雷和尚和秉良住在里面,充当护卫。 舜华带关立春、小满和峰儿、雷杨,住在二楼后面的船舱里。 船到大海上,舜华戴着围帽,下到一楼,请刘一燝等人喝了一回茶,把王衍爵介绍给各位后,就一直待在二楼上,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整理资料。 刘一燝几人第一次坐海船,一出海,就被那无边无际的海上风光吸引住了。 李廷谏老而好学,他好奇地问:“这茫茫大海上,船只如何才能不迷失方向?” 其他人,有说看太阳的,有说看星星的,刘一爌说:“这还不简单,去驾船的船长那里问问,不就清楚了?” 李廷谏说:“人家开船,你别去打扰,小心走错了道。” 秉哲让人取来纸笔,在案几上摊开,画了几笔简图,指着那图说:“这里是天津卫的海河,这里是渤海湾,登州在这个位置。 咱们绕过山东半岛,进入黄海,一路往南,从长江入海口进入松江府的上海县,王公子的仓库,就建在上海。 咱们在上海舱换江船,溯长江而上,之后和路程,各位都知道,无需在下多讲了。” 几个人顺着他的笔头,已经在海上走了一遭,李廷谏说:“贤侄,你还是没有说清楚,海船靠啥辨别方向?” “司南,”秉哲说,“史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黄帝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是利用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作而成。” 李邦华慨道:“不愧是探花郎,卓然竟是如此博学。我等空有进士之名,不过是读通了几本经书而已。” 秉哲谦虚地说:“孟暗兄谬赞,只因小时候守岁,阿姐为我们讲永乐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我们也有李年伯之疑问,阿姐讲的。” 这时代的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除了几本教科书,读到的课外书,都是一些话本,其他课外书,很少读到。 连刘家兄弟这样的官宦子弟,也对本朝的历史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李邦华父子这样,出身普通农家的读书人了。 所以李廷谏十分好奇:“卓然,你给咱们讲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呗。” 秉哲却说:“讲故事,吾不如小弟士衡多也。” 众人都目光灼灼地看向,在一旁沉默不语的秉辰:“士衡,快给咱们讲讲?” 于是,秉辰在海船上开起了说书场,从郑和下西洋,讲到《山海经》,船到上海仓时,一本《战国策》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秉辰平日不爱说话,他的光芒都掩藏在阿哥的身影下,但是,他一讲起故事来,却是滔滔不绝,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