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一切布置停当。聂凤智才在通信员为他撑开的行军床上和衣躺下,天空飘着毛毛雨。
(5)
在上海解放时,27军负责对宋庆龄淮海中路西端住宅进行警卫。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又的我党的老朋友,人们都习惯地尊称她为“国母”。
部队接到警卫任务,立即从战场挑选了几名战士前为警卫,这些战士一听是警卫“国母”,丝毫不敢疏忽,在房子周围荷枪实弹地日夜巡逻,如临大敌。谁知这起了宋庆龄的不快。
在布置任务时,上级指示战士们要严格审查进入住宅的人员,防止坏人混进去,层层下达,三传两传,传走了样,最后变成了一句命令:“只准出,不准进。”
一天,宋庆龄外出有事,乘车回家,结果被战士们挡在门口。宋庆龄的随员下车作了解释,战士们说:“我们不认识她,先不能进去,我们要请示上级。”
自己的家却不能进,宋庆龄一气之下,说:“司机,掉转车头,找陈毅去!”
结果,她直接把车开到三野司令部,当面向陈毅告了一状。陈老总赶紧作解释,主动承担了责任,然后派专人把她护送回家。然后,立即打电话打到了27军指挥部:
“聂凤智,你是怎么搞的?把人家挡在家门外,难道要让她住到我的司令部不成?!”
最后,他责成聂凤智亲自去向宋庆龄“赔礼道歉”。
聂凤智不敢怠慢,立即和兵团政委郭化若赶往宋庆龄的住宅,登门当面“作检讨”。谁知他们接连去了三次,都终没能见到“国母”,吃了闭门羹。
郭化若说:“这个事真搞僵了。”
两人没办法,只好又回到三野司令部找陈毅司令员,由于“没完成任务”,两人心“沉沉”的,垂头丧气,陈司令员一他们这样子,却爽朗地笑了起来,挥了挥手,说:
“你们去了三次,‘三顾茅庐’,心意到了就可以了。哈哈,没有把你们挡在门外,就算给了你们很大的面子呀!”
18。两次办学
1949年进上海不久,聂凤智奉调离开27军,调任到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任教育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办学”。
在历史上,他还有过一次“办学”的经历,那是在抗战之初,打仗出身的他却因为在抗大学习“表现好”,留校当起了教员。后来,党为了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派他去山东,结果,他率领抗大教导独立1团千里迢迢挺进敌后,来到了胶东。在胶东,他建立了抗大支校,自己当起了校长,专门为胶东敌后抗战培训干部。
后来,许世友说:“聂凤智是打仗的料子,窝在那办教育,太可惜了。”于是,把他调往老虎13团任团长。没想到的是,他从当年的老虎团长“变成”了一个军长后,又一次被命运之神看上,第二次去“办教育”了。
聂凤智离开27军去办教育时的27军送别情景,他的老部下江波有一则当时的日记记录,原文如下:
“1949年7月10日。上海。聂军长要调往军大(据说是任教育长),我们军直开会欢送他。晚饭后,我正要去参加会,刚出大门,迎面碰上他了。我敬礼之后,叫上一声‘军长’他笑了。吐出他那个口头禅:‘格那个的!’伸出手和我热情地握了手,便匆匆进屋。我径到市西中学礼堂去开会。会上,大家都有些惜别之情。仲主任深情地说一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话。刘浩天政委历述了军长对本军创造建设的卓越贡献,号召向军长学习。军长在讲话中,亦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然而,这位将军是坚强的,他依然给我们做了指示:(1)归功于党。(2)加强学习。(3)加强团结。”
9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聂凤智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教育长,校长、政委由陈毅兼任。9月1日,华东军区、三野前委发出《关于开办军事政治大学决定》,以随军渡江南下的原华东军大、三野军政干部学校和第8兵团直属队一部为基础,组成新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就这样,聂凤智开始了他人生第二次办学的新历程。
但是,他这次“办学”,没办多久就离开了。
有趣的是,当年参加过送别军长的老部下江波,在几十年之后,20世纪80年代初,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时,又遇上了他。当时江波参加会务工作。有一天,在一楼大厅的楼梯上,迎面碰上了老司令员。这时聂凤智在南京军区工作,江波还像当年一样,敬一个礼,叫一声“司令员”,聂凤智笑了,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