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宗教化,不再有变革社会的意义。
我们找到了哲学与宗教的界限。回头来看宣讲人,这是一批古中华时代的哲学家。他们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思考社会。在今天,宣讲人被称做“朴素的唯物主义”。
这一章出现了三个并列的词语,“道”,“德”,“失”。在这一章的时代,道与德还是两个宣讲群,或者叫做两个学派。这说明,这一章的时代在道派的早期,道和德各自独立。猜测在思索社会这个总目标上,道派与德派是一致的。道派追求自的理想 ,探索生育的终极,德派则偏重现实的思考,探索生育的实际意义。失,从全文看,视道和德为正宗,春秋百家中其它的九十八家学派归为“失”一类。
道与德的派别关系启发了我们:
为什么在道书中从吾言,食母到道中间出现了那么多相类的词语,而且这些词语分别的宣讲不同的内容。这是因为,在长长的几千年的时间里,正如氏族的汇合那样,宣讲人也走过了一个汇合的过程。不同的宣讲群在不同的时代宣讲各自的内容。到了春秋时代,不同的群汇合为一个道派。由此,又可以深一步的推想:
前文说过,鲁,蔡,卫,宋是古商地。在这不大的地区内,并存了道,儒,墨三大学派。这三大学派的渊源又不相同。这就向我们揭示了商时代的社会思想。
道的渊源是本土的村落生活,具体说,是生育崇拜。墨子的书中残留巫术的痕迹,想像渊源于巫祭祀。儒渊源于尚书,成书于论语,尚书,用今天的话说,是商的晚期和周时的文化教育的课本,课本的内容先是取材于商文化(的帝崇拜),后是取材于禹治水神话。上述是今天能够知道的商文化,当然远不是商文化的全部。那些在流传中消失了的部分远比今天知道的部分多得多。
41 勤而行
原文
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e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盲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注释):士:就是人,人们。这一章以对道的态度为依据,将人分作上,中 ,下三类。 建言:哲理,名言。 明道,进道,夷道:双关语。道,相当于今天的宇宙观,世界观,很抽象。 上德,广德,建德:符合和遵循道的行为叫做德。 大白:大和白,源自商语,宏大的,高尚的。经历了昧,退,颣,谷,辱,不足,偷,才能达到大白的道和德。 偷:无声息的。 贷:帮助。
(大意):上等人对道勤而行,中等人对道没有什么表示,下等人对道嘲笑。(下等人不能接受道),嘲笑道是正常的。哲理说得好,……,道无形无踪,唯有道才能消除对立,达到长久。
解读
这一章结构完整,内容清楚,立论尖锐,立场鲜明。圣人被褐怀玉的时代过去了,我独异于人的时代过去了,道思想迎来了一批叫做上士的追随者,进入了新的时代。已经读过的四章记录了道思想的脚步。
上一章从变化的方面宣传道,道能够消除变化达到自然。这一章从“建言”的方面宣传道,巧妙地“论证”道能够消除对立,“善贷且成”。建言,就是“哲理”,“名言”,用哲理,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文中这样论证:
人分三等,下等人对道大而笑之,这是正常的,“建言”可以证明。建言的第一部分“明道若昧”几句,用明,进,夷对道加以描述,第二部分,“上德若谷”几句,用上,大白,广,建对德加以描述。第三部分,“质真若渝”几句巧妙地推论:明,进,大白,等等就包含在渝,不足等等当中。最后是结语,肯定的说,只有道才能消除对立,达到长久(的自然)。
这是一篇精彩的论文。
“建言”。历来,一派解家将道德经当做深奥的圣言哲理,对于建言这一部分,就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事例,加以验证。又一派解家将建言当作辩证法推崇备至。在书中,像这一章这样,有几处写到了对立和变化。将世界写成变化的状态,这就给人以误解,认为是辩证法。其实,建言与辩证法不相同。
先来说辩证法,然后再讨论建言。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是黑格尔说的。对这句话,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大加赞赏,认为表达了辩证法的核心。存在=合理,对吗?希特勒是存在,希特勒合理吗?南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