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认识不同(第1/2 页)
当秦烈收刀入鞘时,这场灭倭战落下帷幕,接着就是剿倭战,这是陈恪的定性。
他将贼寇定性为倭寇,不论是海盗、还是梁家军,都是倭寇,斩立决。
刘艺、常继祖对这个定性没异议,他俩看到上虞的惨状,被陈恪说服了。
而秦烈绝对支持,将军就是用来打仗的。
他们在这件事上态度一致,但在另一件事上却有歧义。
李祯知道他们的歧义在哪,是否出兵琉球?
这事需要从头说起,这场灭倭战让他经历了一场惊讶、振奋、悲痛、震惊、犹豫的过程。
开始,他惊讶于陈恪的推断之准,倭寇真来了。
为此,他与刘太后进行过一番讨论。
“陈恪确有留侯之能,而且深得三院学生的爱戴,但朝中众臣大多与他不睦,在这种情况下,儿是杀之、囚之、还是贬之?”
对刘太后的担心,李祯理解,有这样一个能臣是好事,但这个能臣太厉害,就让人担心了。
刘太后担心,而李祯不知如何应对这份担心,于是疑问。
见刘太后不说话,李祯继续说道:“陈恪行事坦坦荡荡,西北军事他可以不说,江南倭寇他也可以不说,但他说了,还去做了,以他的才智难道不知后果吗?”
这个疑问无需答案。
于是李祯再说:“朝廷改制、军队改革、鼓励格物,引导三院学生双脚走路,做这些事,对他有何好处?”
这个疑问还是无需答案。
所以李祯肯定道:“陈恪一心为公,而我母子却疑心他有二心,岂不是自断臂膀,让人寒心?”
李祯努力说服刘太后。
而刘太后却叹道:“这时的陈恪确实一心为公,但人是会变的,以他的才智,若想变化后患无穷。”
李祯回道:“陈恪不会想不到这一点,江南事了,他会做些事来打消我们的顾虑。”
他说的我们可不是单指他们娘俩,还包括朝臣。
当江宁府和秦烈的奏报先后进入兴京后,满朝文武默然不语,唯有谭远忠长叹一声,私下对李祯说道:“陈恪如是律帝之臣,我大兴上下将胆战心惊。”
他说这话坦诚了矛盾的心理。
李祯理解,换做他是谭远忠,也是这个心态。
但他是皇上,心态很好,带着这份好心情很快得到第二份奏报,“陈恪率军迎战倭寇,并率先冲进敌阵大砍大杀,势若疯虎......”
得知这份奏报李祯疑惑,陈恪会做一些事,但不用这么做吧?
而朝臣们却反应不一,有朝臣疑惑,“这不是他的风格。”
还有朝臣疑心,“他又想出什么阴谋?”
又有朝臣想到“悍将”的故事,“陈恪还想努力当悍将?”
但不管大家怎么想的,没人肯定他想干什么。
“悍将”派也没想给他戴上悍将的帽子。
因为朝廷上下再次进入欢喜状态,军事上的大捷就是让人开心。
可这种开心状态只持续了两天大家就悲痛了,上虞百姓被屠杀五千余人。
这份奏报是陈恪亲手所书,字里行间充满悲伤,被屠杀的百姓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幅血淋淋的画面,飘荡着地狱般的凄惨哭嚎。
这幅画面让李祯痛哭,让刘太后落泪,让满朝文武掩面而泣。
悲痛过后他们又进入震惊状态,杭州府进行了一场公审大会,海盗首领刀子、倭寇的十余名大武士、梁家军的数名首领被施以剐刑,三千余名贼寇俘虏好似猪狗一般,被一批批的拖上刑场,一柄柄鬼头刀狠狠落下。
这是一场大屠杀,而下达屠杀命令的就是陈恪。
于是李祯在震惊过后知道陈恪为何这么做了,他果然要做些事,但这事做得太狠了,将自己的所有后路都给封死,连刘太后都感叹,“他没必要这么做,我娘俩又没疑他。”
刘太后此话有因,“杀俘不祥”,自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后,这句话人尽皆知。
陈恪不会不知道这句话,但他就这么干了。
于是刘太后的态度变了,感叹一声表达自己的态度,她没怀疑过陈恪的忠心。
对刘太后的这个态度李祯不敢说什么,只疑惑群臣的态度,他们一言不发,连闻风就弹劾的梁坚梁御史都紧闭双唇绝不说话。
而谭远忠、尚善治、曹穆三大阁臣却好像轻舒一口气,凝重的表情轻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