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是1924年11月13日,他应冯玉祥邀请,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北上商讨国事。当天下午5时,护送孙中山北上的永丰舰驶至长洲江面,黄埔军校师生在岸边列队欢送孙中山。校长蒋中正乘小汽艇到永丰舰请孙中山登岸与师生话别。孙中山遂在胡汉民、杨希闵、刘震寰等人簇拥下乘汽艇上岸。军校师生向孙中山行持枪礼,军乐队奏起乐曲,军校内外充满着激昂的气氛。孙中山检阅了第1期毕业生的战术实施演习,他兴奋地说:“本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现本党主义,今我可死矣。”蒋中正、廖仲恺设宴为孙中山饯行。宴会后孙中山又召集全体师生训话,他谆谆教导师生们“不论是国民党员或是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5时10分,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北上而去。孙中山到北京后,即为国事而日夜奔劳。
1925年5月,身患重病的孙中山获悉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东征军,在第一次东征中取得节节胜利的消息,特电军校,表示祝贺,并电嘱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要爱惜黄埔学生,不要轻易牺牲黄埔学生,宁可损失1个营,也不要损失1个军校学生,并对随军东征的学生表示亲切的慰问。当军校领导向学生们宣读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报,宣布军校学生马上开拔返校时,全体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来后,黄埔师生无不痛哭流涕,深切缅怀先生5次来校的情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下,黄埔师生在东征、南讨和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东方红军”。
“黄埔慈母”廖仲恺
校党代表廖仲恺廖仲恺身兼党政要职,是国民党的绝对核心人物。从黄埔军校筹备开始,廖仲恺就极力运筹,不厌其烦的催促蒋介石来广州主持大局。可是后来蒋介石还是不辞而别离开广州,廖仲恺只好代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当时广东是很富庶的省份,可就是在这样的省份,军费开支却得不到保证。黄埔军校创办时,广东革命政府地处广州一隅,陈炯明残部盘踞惠州,邓本殷军阀霸占南路,广州地区则有滇桂军阀掣肘。这些军阀横征暴敛还截留税款,广东革命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经济十分困难。经费没有来源,黄埔军校的建设和运作总是捉襟见肘,筹款难以为继,学生一日三餐的伙食都不能保障。
廖仲恺是著名的革命家,正气凛然,可是为了解决军校开办经费,提供师生们衣食住行所需款项,不让黄埔学生断炊,他只好与滇桂军阀周旋,蒙受委屈。他经常求助于当地军阀,甚至常常要在夜里到滇系军阀杨希闵的鸦片床前等他签字,然后才能领到解决学生吃饭问题的款项,送往军校。有一天,廖仲恺忙到凌晨4时才回家,廖夫人何香凝烧了3次洗澡水都放凉了,不免有些意见。廖仲恺含泪说:“我晚上在杨希闵家,等他抽完大烟才拿到这几千元,不然黄埔学生再过两天便无米食了!”堂堂国民党大员为了黄埔军校,真是忍辱负重,连尊严都放弃了。如果款项不够,廖仲恺还拿出自家积蓄,实在不行了甚至四处借贷。但只要军校经费告急,他却总是说:“经费由我负责,你们一心搞好学习和训练就行了。”
黄埔军校学生为校党代表廖仲恺送殡廖仲恺之于黄埔军校,一如慈母之于其爱子。廖仲恺在大会上对黄埔第1期学生讲,“这几天大家能够开饭,是何香凝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抵押,才能在东堤粮店买到数百担大米。”何香凝的一颗钻石戒指值数万元,所以抵押后能买数百担大米。张治中在《黄埔精神与国民革命》一文中,记载说:“当初我们在那小岛上面,第1期学生500多人,都是各省各地的热血青年,然而可怜得很……我们的教育器材是不够的,武器弹药是不够的,马是没有的。这还不讲,就是一天三餐的伙食,还是有了早上不知道晚上,有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我们常常听到廖先生同我们讲起筹款时种种困难的时候,他几乎落下泪来。他晓得本校明天的伙食没有了,今天就会四出奔跑设法,一直到下午八九点钟,还没有得到一个钱的时候,他只好跑到军阀的公馆里面去要。”
为了培养革命军队的骨干,廖仲恺经常到军校亲自任课、讲演。他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们讲述进军校学习不是为了做官的道理,说:“大家要晓得为什么进这个学校,并不是为做官,为拿指挥刀才来进这个学校。如果为国家出力,或者做官也是有的。不然,若专为做官而来当本校的学生,纵使毕业出去,当了一个司令、军长,难道就算革命成功了么?穿了一身军装。拿了一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