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大将士知道了我朝丢失如此之多的官凭、印信,将来对上东虏后金作战,气势已失,则未战先败矣……”
杨改革好笑,自己都还没说呢,你们自己倒先掐起来了。你也知道我大明朝煌煌的天威?这天威,恐怕比地上的拖把好不了多少吧?专门给别人拖地用的。
其他一些大臣也有出来对这个大臣的话持支持态度,一片的“不可”声,不过除了“不可”,就再也说不出什么有营养的话来。纯碎是为了自己,不,为了朝廷的颜面而“战斗”的。杨改革对此无视。
“嗯,不错,还有吗?”
……
一个大臣出来了,用膝盖走了几步,奏到:“启禀陛下,臣认为,此事应该告知所有的城门将士,加强戒备。另外,臣以为,东虏后金就未必敢绕道蒙古入关……”
“为何?”这个人说的有点新意,杨改革来兴趣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东江有毛大人牵制,东虏后金必定要分兵把守,这样一来,入关兵力必定有限,所以……入关不入关,还难说……”
这个人还是有几分战略思维,杨改革看了一眼,道:“嗯,前些rì子,朕补发军饷,都没给毛文龙发,户部,兵部又要扣毛文龙的军饷,现在想起来让毛文龙牵制东虏后金了?”
杨改革毫不留情的揭短。这个出来奏事的大臣很尴尬,脑袋低了下来,眼睛看地。被皇帝批评得够呛。
……
杨改革望了一地的后脑勺、背心。道:“昨rì朕想了一夜,今早又思索对策,才迟了,朕先说声抱歉,朕也想出了几条对策,众爱卿议一议……”
地上的大臣很惭愧,又口呼不敢。
第四十四章 瞒天过海(三)
“第一,朕觉得,首先毛帅那里,不能有闪失,加强关外的战备,以防东虏后金毫无顾忌的绕道出兵,必要的时候出兵东虏后金。”
“第二,朕觉得,四方各城,各个守门将应该加强戒备,告知他们官凭,印信丢失之事,造丢失之官凭印信的图样,以备敌人偷袭骗门,但也要严守秘密,不要弄得尽人皆知,这样也避免让我朝颜面扫地,为朝廷留几分颜面。”
“第三,征召秀才,举人,识字之人入伍,给军中将士讲文识字,学习知识,特别是守门将,不至于睁眼瞎,来了假印信,官凭也不认识,以此来杜绝被假官凭,印信欺骗之可能。”
“第四,加强各地戒备,严查jiān细,特别是东虏后金。”
“第五,加强联络关外蒙古部落,联络一批忠于我大明的部落,广布耳线,不要到时候东虏后金的兵的兵都开到朕的脚下来了,还是一片茫然。”
“众位爱卿都议一议。”杨改革这五条一抛出,下面的大臣就一片沸腾。都跪在地上,屁股朝后,交头接耳的谈论起来。
诡异,这事透这诡异,这五条,无论从哪里来看,都透着诡异,但是从皇帝的话来看,为的就是防备后金绕道入关,防备后金用大明朝的印信、官凭骗关,骗城门。说得也合情合理。似乎找不出不妥得地方。
…………
杨改革心中暗暗得意,昨rì心中一动,想到了利用“漫天过海”骗城门的可能。于是将计就计,搞出来这样五条,这五条,其实和杨改革rì后的计划有关,第一个计划,让大臣们不要老是对毛文龙起杀心,不要一天到晚盘算着要谋害这位队友。第二就是给自己的军队搞一个教导员、参谋制度,保证自己的新军没有文盲,变成可栽培、可成长的军队,重新设计军队的构架、职能和权力,使之向近现代军队靠拢,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来。第三就是准备在关外,蒙古那边,放一个耳朵,布下一个棋子。以备将来有用。
就在杨改革心中暗自得意的时候,地上的大臣寻思了一回,渐渐有了些眉目。于是出来“讨论”了。
“启禀陛下,臣有话要奏。”一位大臣估摸着想出点眉目了,出来挑刺了。要说明朝的大臣,言官给皇帝挑刺,那是一个积极,那是叫“美德”,没事都能给你找出事来。
“说吧,爱卿有何事?”
“启禀陛下?为何要文人进军队?秀才,举子都是有功名的人,何为要把他们赶入军伍,整rì与军汉为伍?这不是有辱斯文吗?让斯文扫地吗?”这位大臣说的话,得到了地上很多大臣的赞同,都表示,我们文人是有尊严的,怎么能进军队和那些肮脏的军汉为伍呢?这不是埋汰、羞辱我们文人吗?
杨改革觉得不可思议,进军队就叫犹如斯文?不知道这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