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程中,哪怕这不是针对国内而是针对一个国际经济体系,也总是有人受益有人受损。在一个纯经济的逻辑内,恐怕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美国绝不会乖乖就范。由此看来,这恐怕又是一个与虎谋皮的过程,这不但是个经济问题还是政治的博弈。
不过,有一个不同的声音总比没有好,特别是由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大国在这样一个时期发出,其影响力尤其明显。况且,这次的提议又是这么的具体,引起了如此广泛的讨论。可以说为中国今后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更大的作为埋下了伏笔。
总之,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建设新的全球货币体系,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走向世界的人民币
美元作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战略货币储备,因此在当前爆发的金融海啸中,很多金融机构和某些小国纷纷破产,蒙受了因采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被动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元金融衍生品泡沫和金融监管缺失。但从深层次看,这是储备货币国家经济失衡,同时也是其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过程。不改革这一货币体系,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整个过程。人们越来越希望在储备货币上有新的选择。
欧元之外,美元疲软,亚洲勃兴,世人期待下一个硬通货,它足够强大、稳定和被认同。
在危机面前,世界把目光聚焦给了中国以及中国的货币……人民币。世界对中国的信心指数和实力的认同,也支撑着人民币开始世界的旅行,成为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战略储备货币。
无疑,人民币的版图正在扩张。
事实上,人民币在越南和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一直都在流通。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开展,人民币已经在事实上成为部分地区的交易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也承认,在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和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人民币已经成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国家外汇管理局曾估算,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超过300亿元。
从世界来看,大国也需要强币。美国有美元,日本有日元,欧洲有欧元。我们中国也期待人民币成为全球的硬通货。
因此,从目前来看,人民币的背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广、GDP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经济中位置日益重要的大中华经济体。人民币的崛起,必然会连带行销汉语、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甚至变成中华文明的24小时广告。
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大凡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首先必须具有世界货币的价值。参与角逐多元化主流世界货币的国家或经济体需要具备什么入门资格呢?要则至少有三:
(1) 一个币值稳定的政策环境;
(2) 一个现代化的开放型金融体系,维持货币流通和支付职能的有效发挥;
(3) 要求存在规模足够庞大、流动性足够充分、成长性足够良好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满足各国央行和全球资产组合投资者对所持资产保值、增值和变现的需求。
从图1…2来看,美元的比重从1975年后开始逐步下降。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组成的经互会(CEMA)突然解体,相关国家由卢布体系转向美元体系,美元的比重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德国马克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尽管当时德国央行特别反对其货币的国际化。到今天为止,美元在各国央行持有货币中的比重约为65%。
我们发现,一国货币在各央行中的比重大小,第一个决定因素取决于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第二个决定因素是该货币平均的升值比重(我们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为基准),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该货币的汇率波动程度。当然,货币发行国的资产市场规模、经济开放度也呈现出比较重要的影响。
根据这一发现,我们推测,假如人民币今天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那么,人民币2007年在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可达7%左右;假如2020年之前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那么,届时人民币在各央行外储中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达到21%,而美元将从今天的65%降到28%。总之,如果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未来15年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国际性货币。
人民币持续升值,强势货币形象正在形成。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一日千里,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十分迅速,升值幅度已超过20%。由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