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妥协,文臣坐大(第1/2 页)
hi,账号:热门:!夜间: “他们还在太和门前跪着吗?” “陛下,还在,没有一人离开。” “哼,让他们继续跪着!” “还跪着?” “是的,陛下,已经快要有一天了。” “陛下,已经有几个年纪大的臣工晕倒了,奴婢看他们好像快要支撑不住了。” “陛下,工部尚书不支昏倒,被家人接回去了。” “陛下……” “带朕去看他们吧。” 朱瞻基最后还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臣子一个个倒地。 他来到了太和门外,看到了群臣。 这些臣子们依然跪在太和门前,从朝阳升起到夕阳西下,始终不动。朱瞻基甚至可以看见有几个老臣的身体在微微颤抖,还有几个人身上的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狼狈无比。 但即使是这样,这些人也没有退缩的意思。 这也可以看出这次文官集团的决心有多么强烈,他们不允许皇权再这样膨胀下去了。 见到宣德皇帝到来,他们当即出声: “陛下,请停下西洋!” “陛下,老臣舍了这身骨头不要,也要一定要将陛下您引入正途!” “陛下,您若是不同意,臣等便是跪死在这里,也要为沿海的百姓请命!” 他们没有一丝一毫放弃的样子,同时口中说着大义凛然的话语。 见到臣子们这般对抗的模样,朱瞻基内心也产生了犹豫,他已经没有了之前那样的坚定。 他再度回到了宫中,开始思考停止下西洋的利弊。 他终究不是太祖、太宗那样的强势帝王。 文官系统,其实他们的反抗是很薄弱的,除非遇到那种已经到达文臣权力顶峰,开始可以真正威胁皇权的存在,不然他们的这样的反抗,其实完全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一种“赌博”。 因为民间的舆论是由文官掌控的,一些道德体系,也是由文官所制定,并且解释权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可以做的,便是利用这些,逼迫皇帝妥协。 你想不想要好的身后名?你难道愿意,自己明明励精图治,最后却在民间落得一个骂名?不愿意,就最好和我们合作。 文官集团还很团结,你可以杀了他们,但是下一批人,依然还会反对伱。你当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张璁,但是如果想要找到又支持你,又能很好处理政务的臣子,却实在不多,你最后还是需要依靠他们来治理大明。 正是因此,有时候可以看到,明明至高无上的皇帝却还要与臣子妥协,因为臣子们还是有那么一点反击的能力的。 但是这种反抗其实很脆弱,实际上是以文臣们自身的性命前程去和皇帝“赌”,赌他不敢彻底翻脸。要是碰上愣头青,就得凉凉。 后世大礼议之时百官伏阙,就是碰上了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嘉靖皇帝,左顺门当场打死十七个,群臣血谏的结局就是群臣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也没能改变嘉靖皇帝的决心。 简单来说,这个说到底还是看皇帝。只要皇帝足够强势足够“不要脸”,那群臣的建议他完全可以当做耳旁风,甚至直接拉开屠刀。 皇帝本身,就拥有着打破规则法律的权力,他愿意跟你们在规则里玩,那再好不过;但是皇帝一意孤行要打破规则,没人拦得住他。 很可惜,宣德皇帝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瞻基在深宫之中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那本来攥得紧紧的手掌,缓缓地松开。 他坚持了八年,这八年中始终用规则约束着大臣,也约束着自己。只要臣子们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那他就不会惩罚他们。 正是因此,宣德朝吏治清明,言官敢于进谏,士兵将领敢于赴死,因为皇帝自己也遵守了规则,将大明王朝纳入了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当中。 这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他不能打破。 而且他相当注重名声,自己性格也颇为宽宏,这样一个皇帝,是干不出朱元璋那样直接动手的事情的。 既然这样,那他就只能妥协。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是他那个仁厚的父亲教给他的课,他现在还是明白了。 深夜,当群臣已经在太和门跪得摇摇欲坠的时候,终于有一道口谕从大内传了出来: “都起来吧,朕同意了。” 而李昶在被宫人扶出皇宫时,他的嘴角不动声色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宣德皇帝,你终于让步了。 明朝的文官力量,在这个时刻,正式抬起了头。 “太和门事件,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咱们研究明朝,就绕不开它。” “宣德皇帝被群臣威逼着停止下西洋,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在重大事务上对于文臣们的妥协,它也象征着文臣力量的彻底崛起。” “根子,其实在永乐皇帝那里。就是他开始用文官参赞军务,也是他赋予了内阁诏书起草权力,文官力量就是在他那里有了起势,但是永乐强势,所以压得住。 “可是宣德皇帝的太和门事件,真正让那些文官,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诶,皇帝不高兴又怎么样,他还是得接受我们的意见啊!” “我们可以看到啊,在原本呢,那个洪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