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结果是,小张干了3天,小黄干了21天,都陆续离开了。
比特说了对应的话:辞退两个人也是缘分。
对于两个人的离去,比特说,我很挑剔,也很难伺候。自己出格,却要求别人完美。
小黄对这个事情是这么看的:“他说我懒,这个有一点,我不怎么喜欢动。可我不是他说的那么高姿态的。”
比特说的高姿态是说不好学。
对于小张,比特是深感可惜的:他是个不错的人,傻得可爱也可气。
小张来公司上班前,比特跟他实话实说:公司不用按时上班,晚来会儿早走会儿都可以,我10点钟才会起床,你要是没有什么事情就10点来,来不了给打个电话就行了。
小张以为这是比特的客气话。
第一天上班,小张就“迟到了”10分钟,进门的时候,满身是汗。
比特问:“怎么热得这么狠?”
小张:“在楼下跟出租车司机吵架了,我跟他说迟到了,他还给我绕圈子,害我迟到还收我30元!”
()
比特又好气,又好笑。但对他这个特点,比特是很满意的——小伙做事认真。
但没有两天,小张就露出他另外的缺点来了:莽撞。
比特的公司主旨在于策划,在跟客户签订合同之前,一切准备都是谨慎小心进行的,有时候对策划的点子还要保密。
比特说,小张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莽撞了,急功近利,铺垫做得少。
两人终于无法再在一起合作。
比特说:总得有人抬轿子,但不能总我自己来抬。
事后,小张说:“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矛盾,只是在理念上有点儿区别。我走的时候,就跟他说,别一个劲儿穿黑衣黑裤子,买点别的衣服吧!”
比特再次成孤家寡人。
公司成员从零开始又回到零,比特在这个招聘会上得到了什么?
比特说:近千个QQ网友和持续不断的外地作秀邀请。
对于比特,这700元的招聘费,值了。
记者有话说:频繁出场,成了媒体的鸡肋
是不是在作秀,不仅仅是求职者关心的问题。其实媒体面对比特的这场“招聘秀”如何进行新闻报道处理,也费了一番脑筋。因为比特作秀带有明显的商业痕迹,考验着公众的分辨力和媒体的抗诱惑力。
媒体的新闻部,自然不愿意成为比特的“广告部”。但从新闻角度看,比特用看手相来测试应聘者是否机灵,这个点子的确很巧妙、很有趣,如果不报道,无疑又漏了一条好新闻。于是,比特在成名的同时,也成了捧红他的媒体的鸡肋。
在比特的这场秀上,媒体遭遇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尴尬。如此考验媒体,这对比特来说,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假如比特失去了媒体的支持,遭封杀的话,那么他的策划、他的商业目的,也就无从达到。
如果比特还如此坚持张扬地挂出自己的名字,招摇过市的话,长此以往,新闻很难说能够对比特这个人保持长久的兴趣——喜新厌旧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更何况媒体对比特本人的兴趣度早已经过去,它们只是看中了比特制造的事件本身。
这次“招聘秀”,尽管好几家媒体都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但并没有见报。包括此前比特在深圳的许多精彩策划和“秀”,都没有出现在《晶报》的新闻上,原因也在于比特太过于抛头露面了,《晶报》宁可失去一个好新闻,也不做比特公司的免费广告部。所以,在新闻事件中有比特在场,无疑是画蛇添足:不停地被重复报道过的人,出现在事件中,会降低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
所以,从新闻角度看,在未来的“秀”策划中,比特最好隐退到事件背后,让商业操作本身直接面对媒体的追击,如此才能消除新闻媒体的疑虑。而报道的顺利,就是比特的赢利。这是比特缺席的在场——这是从显身退居到幕后的策划方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特不能再做自己的“萧何”了。
比特的这种失败,对策划界来说,也是一个教训。
一个成功的策划者,可以在策划事件出来的时候,还在外地旅游,或者正在家里睡大觉。策划者不是明星,不是主持人,他没有必要在场——特别是做这种媒体策划的策划者,新闻注定了他必须成为幕后戴着墨镜的人。
个人的策划风格越是隐藏得好,就越接近成功。在新闻事件的策划上成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