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部分(第1/4 页)
就看这第一次的科举,士家子弟在其中得官的人中,还是占了很大的份额。而已经或是即将得到利益的多数世家,同样不会反对这样公平的制度。就算想反也没有人有足够的力量。
长此以往,皇帝的地位必然会越来越退化。最终只能成为江南总督所期望的,仅仅是一个只会颁布圣旨,盖玺印的傀儡,或者是一个只会点头的应声虫罢了。
这样一来,就算是孙策到时想要让献帝禅位,献帝也只能无声无息退位。对大势观察思考了许久的孔融,绝不是一个笨人。看到两人的表情当然明白皇帝所担心的是什么。
不论是皇帝还是江南军,抑或是当初的董卓、李傕与郭汜。众人的争夺的焦点,无非就是整个大汉真正的统治权而已。谁真正的掌握了这个权力,并收伏了民心,这争斗也就结束了。
也就等若是一次和平状态下的改朝换代了。只不过皇帝如今还有一丁点的名义,却没有权力。而江南军对皇帝还有借用的价值,才会形成这样奇怪的三方制衡的局面。
反而微微一笑道:“皇上与董大人深谋远虑,对天下大局早有布局谋算!臣下佩服之极!
不过皇上、国舅大人,臣下观你们只是从外部招来外援,可曾想过从江南军内部将之瓦解?”
霎时间,献帝与董承的眼中都闪现出一道明亮的光彩。不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只要能将江南军的势力瓦解,不正是他们日思夜想都想要做的事吗?
可是渴望是一回事,现实却又十分的残酷。江南军对皇帝与每一位大臣都十分的尊重,但没有人敢出面去指责江南军的行为。
不论是董卓还是李郭等军阀的行为,已经很好教育了献帝等人。与执掌了生杀大权的军阀们讲正礼。商谈收回皇权。那不但是自找苦吃,甚至根本就是在自寻死路。
如今日子过得还算好。没有必要就尽量不要横生枝节了。只看江南军最近的行动,又有什么事是需要献帝批准的。除了在一道道送来的时政奏章上盖印之外。
奏章上的内容,献帝不论看或是不看,都没有多大区别。就算是献帝不同意也没用,人家要实施的政策就必定会实施。送到献帝这里,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就连献帝手中的传国玉玺,还是人家江南军找到,并交回上来呢!还是老话一句。这世上三条腿的人不好找,但长着两只手,能盖章的刘氏皇亲可不会少。
乱世天下,各地户籍被败坏的不知多少。又没有DNA的先进检验技术,不论你真正出身如何。只要一个人自己想姓刘,或者是有心人想让你姓刘,你就可以姓刘。
既然谁都能姓刘。那么是不是刘氏皇亲,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说你是你就是,反之说你不是,那也就不是了!
不过看孔融说的似乎把握十足,董承还是有些激动的问道:“孔,孔夫子。莫非能有妙计,将皇上面对这困局改变一番吗?若是成功,孔大人必能位列三公!”
在这座大殿里的众臣之中,不论于公于私,对于能扳倒江南军都是董承最渴望的事。只有江南军倒下了。皇家才能有重振权威的可能。而他这个依附皇家的国舅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威风。
孔融却是淡然的扫视了一眼董承,又将视线转到了献帝身上。他当然能看出献帝眼中迫切的渴望。年少的献帝如能重掌皇位,必然不会是一个昏君。
经历了这样多的挫折,在逆境中如此能忍受屈辱,耐心的等待时机。笼络着一批忠心之人,为自己,为大汉做出最好的谋划。这不正是大汉中兴所必须的明君吗?
而做为将皇帝从逆境中解救出来的忠臣,孔家的地位必然会因为自己的存在再上一个高度。这一刻,孔融的眼中只剩下了即将成为明君的皇帝。
恭敬的施礼道:“皇上!臣下以为。这江南军能在之前的作战中,几乎是战无不胜!自然有他们的高明之处!若是皇上一昧以外力来打压于他们,怕是会让刚刚平定下来的大汉再陷战火。
若是再起大战,必然是真正的生灵涂炭。如此对皇上将来的治理,对天下万民的休养生息,皆非上策。大汉如今这不足千万的人口,真的经不起大战了。”
原本同样激动的献帝,眼光突然一清:“唔!孔先生言之有理,朕受教了!朕知道,对于平定乱局这一点,江南军对我大汉是有大功的!朕也不想如此,不过。。。!”
见献帝陷入为难的沉吟,孔融胸有成竹的道:“皇上圣明!臣亦知道,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想要让江南军自己放下兵器,使皇上夺回朝廷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