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部分(第2/4 页)
放市场,减免关税,而非洲各国也应对欧盟照办,前不久里斯本欧非峰会,欧盟对非洲端出的便是这样一盘菜。
然而中国人的强势介入让欧盟很难堪:因为非洲人不必死守着欧盟的餐桌讨价还价,欧盟不贷款,中国人贷;欧盟不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人干,从铁矿到油田,从铁路到城市供水系统,中国的合同和资本迅速填补了欧盟收缩后的空白,而欧盟对此毫无约束力。
显然欧盟希望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结果,是把中国人对非洲的投入纳入自己既有体系和轨道,做到中国出钱、力,欧盟得名利;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劝阻利用性投资”的名义,把中国对非洲的介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做到我弃你不取,不至过于打破既有的战略平衡。
问题是21世纪并非西班牙、葡萄牙凭一纸《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自说自话瓜分全球的大航海时代,非洲人自己的意愿和感受,既非欧盟、也非中国可代为表达的。
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自然不可能没有“利用”的一面,通俗的说,就是为自身考虑的一面,非洲当地的反弹也的确存在;但这种“利用”,以及对这种“利用”的反弹,非洲和欧盟各国间更频繁、更激烈,整个非洲殖民时代,和后殖民的冷战时代,欧非之间正是这种利用与被利用、反弹与被反弹的关系,正是这种利用,导致非洲各国经济结构至今畸形;正是这种反弹,导致战后50多个非洲前殖民地国家的独立。
米歇尔不久前解读欧非关系时曾表示,非洲之最需要欧洲的,应该是“相互自由贸易”,因为只有贸易才能创造财富;但非洲各国显然对这种见解不敢苟同:这种“相互自由贸易”从宗主国时代便存在,非洲却依旧贫困,非洲各国普遍的认识是,非洲需要投资和开发,如果欧盟不给,那就找中国或别的什么国家;都不给就自己想办法——据毛里求斯《快报》称,该国经济学家建议,建立5亿美元的“大陆投资发展支持基金”,给予本国向非洲大陆投资持续5年、投资额占注册资金总额50%以上的企业,以必要的资金扶助。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米歇尔表态作了足够礼貌的应对,事实上,对于米歇尔的某些看法,中方并非没有认识,去年一月,针对国际间对中国投资非洲水电站建设的不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该行今后会避免给那些“违反其它国际规则”的项目提供资金,中方也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在援助非洲项目上和世界银行合作,这当然并非外交言辞,而是一种实际的考量。
但无论如何,米歇尔的“欧中伙伴合作”若不补充更多有吸引力的内容,则不论这个计划是钻戒或脚环,他都很难将之套在中国人的手脚上,因为在“利用”与“回报”这一环节上,欧盟之于中国,并没有任何先天的、理所当然的道德优势
………【杯葛“国资贱卖”,能否令国资增值?】………
1月8日下午,东航股东大会表决揭晓,“东新联姻”被搁置,新加坡航空公司偕淡马锡定向增发33。12亿股H股,总计筹资128亿港元的参股计划遇到挫折。
观察家普遍认为,收购的主要反对方国航所提出的“东航股价被低估”、“不能将国有资产贱卖给外资”等理由,对说服股东投反对票,起到相当大作用。
从表决结果看,H股股东七成、A股股东九成反对,日前某网站所作相关民调也显示,76。95%的受访者认为东航重组应选择国内伙伴,只有12。06的人认为新航等外企是合适选择,很明显,不论投资者还是普通国内人士,对于“国资贱卖”都是强烈反对的,从这一点上而言,这一结果对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想的。
但舆论在聚焦国航、东航“贱卖”、“非贱卖”一个个回合争辩之余,却忽视了另一个主角——新航——的态度。在翻来覆去的两航激辩和A股、H股相关股价随之上下翻飞之余,新航却仅在去年12月12日做了唯一一次表态:当天,新航总裁周俊成表示,3。8港元每股是最高价钱,因为新航的购买是“有原则的”,而原则就是“被收购方的价值”。
这番言辞的含义再明白不过:东航这个2006年年报亏损高达27。79亿,2007年上半年亏损又超过10亿的中国“国资”,其“价值”就值这么多。从此后近一个月新航再无新的报价建议,甚至连积极的介入姿态都未做出,不难看出,不论这个估值是否合理,但新航方面显然自认为天公地道。
事实上3个月前的并购争议中,国航出价仅高过新航1。2港元/股,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