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西学为用〃,都没有看到中国落后于人的不仅在于不通那些〃淫巧奇技〃。而相比这些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自赴美国读书的孙逸仙是幸运的,他的西学没有被局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框架内,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汲取那些他感兴趣的学科,包括西方的政治思想。他的学费是孙家出的,他不用看什么大清大臣的眼色。
孙眉将孙逸仙送到了英国圣公会主教毕斯浦创办的意奥兰尼中学上学,意奥兰尼在当地的土著语中是〃天空飞鸟〃的意思。学校采取英国式的教育方法,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每天早晚学生都要做祈祷。和那种将学子闷在书房里的传统中式教育不同,意奥兰尼设有军事课,清晨,学生们都要起来做早操。
初到异地,语言不通,生活方式又改变甚大,年幼的孙逸仙也难免感到惊慌。好在意奥兰尼的老师非常体贴,他们知道孙逸仙不懂英语,就要他坐在教室里观察英文的语法规则。待其对英文有一定了解后,再让他开始正式学习。
孙逸仙很快便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他喜欢西式的教学方法,读书也格外用心。
在赴美之前,大清的凋敝境遇就已经在孙逸仙心理烙下印记。在读书时,孙逸仙常和学校里的华人学生一起讨论大清局势。孙逸仙问同学,为什么英美政府能和民众相处得如此之好,又为什么大清的皇帝要自命为天子,而百姓却是天子脚下的蚂蚁?那时,年轻的华人学生们还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已经有意识地去探求中华民族的疲弱之源,并怀疑起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不曾怀疑的皇权政治。
▲虹▲桥▲书▲吧▲。
第28节:三 非革命不足以中兴(3)
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美学生,孙逸仙则拿到了夏威夷王亲自颁发的英文文法优胜奖,并顺利进入当地的最高学府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习。
多年来在教会学校生活的经历,让孙逸仙越来越倾向基督教,他为基督教的救世宗旨感动,虔诚地做礼拜,认真地研读宗教经典。最后还和孙眉在基督教上发生冲突,被送回了中国。
孙逸仙在1883年回到了中国,此时,基督教中的平等、博爱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扎下根。他一回到老家,就忙不迭地要办新式教育,他号召大家修路、防盗、立街灯,惊得当地人目瞪口呆。孙逸仙一心要让国人个个免受苦难,享福乐而后快,可在当时的中国,能接受孙逸仙思想的人寥寥无几。他要立街灯,乡里人尚不知街灯为何物,他要大家修路,人们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重新修路,他要办西式学堂,可很多人根本没有西式学堂的概念。孙逸仙振臂一呼,身后竟无人响应。孙逸仙回家后不久,即沦为一个〃闲人〃,每天也只是给乡里人讲讲美国独立战争、太平天国的故事。
此时的清政府还不知道,在遥远的广东,已经有人萌生了〃革旧世命〃的念头。孙逸仙带着少年们玩〃捉满洲仔〃的游戏,毫不掩饰对清政府的反感。他曾拿着一枚铜钱对当地人说:〃这铜钱上的字是满洲字,统治中国的不是中国人,是满洲人。〃
孙逸仙的种种〃反政府〃举动吓坏了乡里乡亲,他们不理解孙逸仙,以为他在外面读书读坏了脑子。
孙逸仙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在资产阶级的教育下长大,在西方的生活见识让他一眼看到中国的苦难之源……皇帝。但年轻的孙逸仙壮志有余而理念不足,他是皇权政治的叛逆者,却还不是新时代的开创者。由于政治经验有限,孙逸仙把〃反清〃当成推翻皇权政治的目标,而整个皇权政治不只有清政府而已,它对中国的影响已深入至中国人的脊髓,从铜钱上的刻字到日常的行为规范,无处不在。
孙逸仙很快成了当地的名人,他看到老人烧香拜佛,就怒他们无知,将殿堂里的神像捣烂如泥,还一面指着被捣毁的神像,一面大呼:〃看你们能拿我怎样〃。说罢,他还一不做二不休,和好友陆皓东继续刮毁了一个女神像的脸。
毁神像事件在孙逸仙的家乡掀起了轩然大波,村民们害怕神会降罪于村,便纷纷到孙逸仙家中告状。最后,孙逸仙的父亲不得不把这个四处惹事的〃捣蛋〃儿子送到香港。
多年之后,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家乡的种种〃骇人〃之举,孙逸仙也觉得自己太血气方刚了。
1883年秋天,孙逸仙和陆皓东一起来到了香港,在香港,这两个年轻人都接受了洗礼。1884年孙逸仙又到香港书院读书。香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大清的〃浩荡皇权〃辐射不到这里,这让孙逸仙在香港读书期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