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页)
济老也早就习惯了苏三说话的风格,所以自动就过滤掉了苏三顶他的话。。。嘴里却不断地反复着‘掐头去尾’。。
“难啊。。”
“喔。。济老有何见解?”
济老显然是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见苏三问起,便索性放下手里的钓杆,拉着苏三走到树下石凳边坐下来,详细说了起来。。
“我且问你,你要掐头去尾,哪里是头?哪里是尾?”
小老头要较起真来,还真有些执着的劲头,只是这叫他怎么去解释呢?
权谋之道,原本就不是济老这种老学究能完全明白的东西,仅靠着书中得来的那些并不深刻的分析,又哪里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济老觉得哪里是头,哪里是尾?”他轻轻一笑,反问了过去。。
“老夫虽然不在朝堂,但朝堂之事,所知却也甚多。。。”济老抚着胡须侃侃而谈道。。
这话也是实话,济老门生众多,平时又多有书信来往,他虽然于政事上并不关心,但是那些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他钻研文字日久,还是可以分析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比一般的人,自然是要知道的多些。。
第一百二十五章,狗急了是会咬人的
“宁远知不知道,如今的朝堂,俨然分做了三派?”
他便点了点头,笑道,“略知一二。wWW、。”
这略知一二,自然就是从他大哥苏一的回信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在去信里,他曾问起过朝中眼下情形,以及林海录在朝中的根基。。
去信的时候,李家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后来才去了第二封信。。
由于错过了时间,第二封信没有到,这第一封信便回来了,所以回信中,便没有提及李家之事,倒是详细地提起了林海录的背景。。
总得看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值得一书的,无非就是林海录与谁情厚,又与谁相交甚欢之类的言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整封信读完,他也就是在看到‘太子党’那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才闪过一丝了悟。。。
皇子争储的事情,历朝历代都不会少,如今的封朝,也自然不会例外。。。。
当今皇上在位已有十七年,几个皇子也已渐渐长成。。除了太子,能参与竞争皇位的,还有一个二皇子。。这些苏一就算不提,他也大略能听到一些市井的传言。
毕竟武陵离金陵不过就是一百多里的路途,金陵城里有些什么消息,武陵城里也是能听到一些风声的。。
年轻有为的二皇子,不服气性格软弱的太子,产生了一些冲突,继而被有心人,有意渲染,传到民间,这样的事情,他也不止听到过一回。。
太子党和二皇子党似乎与生俱来的,便是对头。。
二党各持着一投势力,常常在朝议上闹得不可开交。前几年是太子党占了上风,这两年便是二皇子党后来居上。。
来来去去的,多是兄弟相对,手足相残的戏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不能不说是皇家子弟的悲哀。
说起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皇子可以有很多个,而皇位却只有一个,身为皇子,就算你全无争夺帝位的心思,也会被有心人,推上争位的风口浪尖。。
不上则下,而‘下’的下场,却是凄惨的。。
不想凄惨,就得逼着自己,削尖了脑袋去挤,去抢。而当你去挤去抢的时候,你的身后,就开始有人跟随着你,依靠着你,力顶着你,这个时候,你便是想退,也退不下来。。
除了二党,还有一派,其实就是朝中的清流。。
事实上,他们不能叫一个派,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力量比较分散的一股独立势力而已,他们松散的很。。。
这些人,不屑于依附于某个皇子。自由自在的,整日里激扬文字,点砭时弊,多数时候,他们都会把强军强国,北进收复失地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议论。。他们都很年轻,也更像一群斗士,理想单纯,性情耿直,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济老提出这三派,自然是要点明林海录的‘头’,便是太子党这个事实。。
“既然你知道一些,老夫也不多说。。老夫好奇的是,你准备怎么掐这个头?”
他便微笑不语。。
这便是老学究与善谋者的不同之处了。老学究总是习惯把问题想得很复杂,很困难,却忘记了事际的问题,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