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自己和对手都赶进一个谁都赢不了的死胡同斗狠,最后竞争对手往往会示弱投降。这种不惜成本、不顾风险、长久对峙、耗神的做法,让人很难把这种竞争和现代商业模式联系到一起。
20世纪60年代,弗兰克·帕克爵士和费尔法克斯家族畏于默多克在悉尼的凶猛攻势,两家暂时搁置前嫌,联手组成了乡村出版公司。组建这家公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挤垮默多克和他刚刚收购的卡波兰新闻集团和其旗下的几份地方报纸。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恋旧者(13)
这场争斗在1960年6月7日进入了白热化,双方在为争夺一家破旧的印刷厂房时几乎兵戎相见。默多克找了一帮亡命徒深更半夜冲到了这家印刷厂,和帕克家族的人冲撞了起来,这些人正在保护这家印刷厂,等着主子谈好收购协议。默多克估计凌晨一点钟左右会有肉搏战上演,因此就让他刚收购的《悉尼每日镜报》的摄影记者跑去抓拍新闻。在争斗现场,记者抓拍到了弗兰克·帕克爵士的两个儿子克莱德和凯利在印刷车间里挥舞拳头的照片,这照片第二天出现在《悉尼每日镜报》的头版,标题是“爵士儿子卷入城市斗殴”。后来经过一年的法庭诉讼,默多克终于得到了这家印刷厂。
命运使然,几十年之后,默多克的儿子又和凯利·帕克的儿子一起做起了生意。
20世纪中期报社面临着残酷的经营现状,每张报纸的利润薄如分厘。如果你是报社老板,那么你会争取让自己的报纸越便宜越好,卖得越多越好,你的定价策略应是越便宜越好。竞争的双方都在朝着价格底线发起冲击。在这个年代,根本不存在什么附加值,也不存在着什么高价位定价,整个行业的运转法则是非常残酷的。
有一点例外,如果你真的有办法把自己的竞争对手逼上绝路的话,那么你就掌握了摇钱树,钞票就会源源不断地滚进你的口袋。每份在你赢利底线之上卖出的报纸对你而言都代表着利润,要想把自己的成本拉低,那么就尽量让自己报纸的页数变少,并尽量少雇一些记者(默多克把《阿德莱德新闻报》的人手砍掉了很多)。
广告后来成了报纸的财神爷。当然,当报纸广告业遭遇寒冬的时候,报纸的经营也深陷泥沼。但在当时靠很少的广告收入还维持不了报纸的经营。当时的报社想的就是能在报摊上多卖出一些报纸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报业家族势力能够如此强大的原因,他们不仅拥有话语权,而且财源滚滚。处于鼎盛时期的报业老板经营报纸跟贩卖毒品的毒枭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你能把竞争对手消灭,那么坐收渔利的就只有你一个大佬了。
默多克继承的新闻帝国最初是千疮百孔的,但他在这片沙场上驰骋的野心并非是凡人能及的。他完全可以安享阿德莱德这一报业市场的收益,但是他认为如果要使默多克家族长盛不衰,并同费尔法克斯家族和帕克家族共同分享澳洲的话,那他就要想办法重新打造自己的新闻帝国。默多克左思右想之后决定举债经营,这种做法在20世纪50年代可不是所有人都有魄力或能想到这样去做的。
这可不是对一场小打小闹的新见解,默多克的这个想法拉开了划时代战役的序幕。
多年的商海浮沉让默多克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银行客户。银行同报社一样,也在互相较量。当默多克接手《阿德莱德新闻报》的时候,公司的开户银行是澳洲国立银行,它也是《墨尔本先驱报》的开户银行。默多克觉得澳洲国立银行在支持自己的扩张计划方面并不积极,因此就转到了规模小得多的悉尼联邦银行。没过多久,默多克就成了悉尼联邦银行最大的客户,而且也验证了一句常言:如果你是银行的小客户,那么银行就骑在你的头上;如果你向银行借一大笔钱,那么你就骑在了银行的头上。
来阿德莱德之后的几年,默多克用银行的贷款买下了墨尔本的一份杂志(一份女性周刊)—距阿德莱德1 700英里远的珀思市的《珀思星期日周刊》,正因为如此,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默多克就在几地不辞辛苦地穿梭奔波。
恋旧者(14)
对于举债经营报纸,默多克还有其他许多心得:你的报纸卖得越好,你就越能从银行借到钱;你越是能说会道,越是敢于登载血腥的内容,越是能够夸大其词(这些内容更能讨读者的欢心),那么你的报纸就会卖得越好。默多克从比弗布鲁克爵士《每日快报》那里学到的“厚黑学”帮助他加速了在澳大利亚的兼并扩张进程,他来到一个新报社,就会在这个报社插上自己的带有比弗布鲁克主义色彩的大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